銜接上文,在上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就這一主題做了基礎部分的內容討論,而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想和家長朋友們來詳細討論一下,關于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實際扮演的角色。
在努力了解孩子想法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還需要扮演一個角色:孩子的情緒翻譯器。孩子,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或者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候,往往無法清晰、準確地命名和表達自己內心復雜的感受。他們可能只會用簡單的詞匯或強烈的行為來表達。比如,當孩子氣鼓鼓地說“我討厭死那個老師了!”,這句話背后隱藏的可能遠不止討厭這么簡單。它可能是“老師今天在全班同學面前嚴厲批評了我,我感到非常丟臉、無地自容,同時也很委屈,因為我覺得老師誤解了我的意思。”
這時,我們不必急于評判他討厭老師的態度對不對,而是可以嘗試幫助他識別和表達那些更深層、更細膩的情緒:“聽起來今天在學校發生了某件事,讓老師當眾批評了你,這讓你覺得特別難堪,心里又委屈又難過,甚至有點生氣,是這樣嗎?” 這種帶有共情和嘗試理解的反饋,就像一道溫柔的光束,能夠照亮孩子自己都尚未理清的情感角落,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這種深刻的情感聯結和被接納的感覺,是孩子愿意繼續敞開心扉作深入交流穩固親子信任關系的基石。它讓孩子知道,在父母這里,他的感受是重要的,是值得被認真對待的,或許那感受在大人看來是不合邏輯。
當我們通過暫停、傾聽、好奇探索和情緒翻譯,終于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孩子的真實想法、感受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后,才是我們表達自己觀點、進行必要引導和設定界限的時候。而且,表達的方式也需要與評判模式徹底告別。我們需要將表達的重心,從指責孩子的人格特質轉移到討論具體行為及其帶來的影響,并共同探討可行的解決方案。比如,把指責性的“你這樣做就是太不負責任了!”,轉化為表達我們的感受和期望:“看到你忘記了提前準備小組需要的材料,我們心里確實挺著急的,因為這會影響到你們整個小組的工作進度和成績,也會讓組員們感到困擾。
下次再遇到類似需要提前準備的事情,我們能不能一起想想辦法,比如定個提醒或者做個計劃表,確保能按時完成?” 再比如,把針對人格的標簽“你太自私了,只顧自己玩!”,轉化為對行為影響的描述和引導:“如果玩具一直不分享給弟弟玩,弟弟會感到非常傷心和失落,他也很想和你一起玩。我們想想看,有什么辦法能讓你們兩個都玩得開心呢?比如輪流玩,或者一起玩一個新游戲?” 這種表達方式,首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避免了對他們人格的貶低和傷害;其次,它清晰地向孩子傳遞了我們的價值觀、社會規范和對他們的期望;最后,它把焦點引向了對具體行為的反思和未來如何做得更好的建設性討論上,而不是停留在對過去的指責和批判中。
最后,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從習慣性評判轉向深度了解和傾聽,是一場漫長的修行,需要反復練習和極大的耐心。要改變我們根深蒂固數十年的思維和反應模式,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在這個過程中,反復是必然的。我們一定會有忍不住的時候,會在壓力下、疲憊時,再次脫口而出那些帶著評判和傷害的話。這非常正常,也并不可怕。關鍵在于,當我們事后意識到自己的失態時,是否有勇氣向孩子坦誠道歉?這份真誠的道歉和再次努力傾聽的姿態,其力量是巨大的。它本身就是在修復因我們一時沖動而受損的關系,就是在向孩子示范:人都會犯錯,但重要的是能認識到錯誤,并愿意為此承擔責任、努力改正。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其寶貴的教育。同時,我們也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去適應我們這種全新的溝通方式。孩子的心扉不會因為我們一兩次的耐心傾聽就完全敞開。他們需要反復確認:這次是真的嗎?這次是真的愿意聽我說嗎?這次不會又突然批評我嗎?只有當我們的行為持續一致地傳遞出理解、接納和尊重時,信任的種子才會在安全的土壤中慢慢生根發芽。這個過程,如同等待春苗破土,急不得,也催不得。
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中下三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