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不知道你們是否也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當孩子垂頭喪氣地拿著考卷回家,當孩子苦著臉說比賽輸了,當孩子的小實驗又一次以失敗告終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常常急于安慰孩子說沒關系,可以下次加油,或者干脆回避話題,仿佛失敗是個不該被觸碰的傷疤。但事實上,我們心里都清楚失敗是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是常事,可為什么偏偏最難開口和孩子聊的也是失?。窟@種微妙的回避,有時比失敗本身更能悄然影響孩子看待挫折的態度。
其實,將失敗視作一個禁忌話題,或許恰恰堵死了孩子從泥濘中汲取養分的通道。這片被我們有意無意封鎖的區域,也正導致了寶貴的經驗無法被提取和轉化,并最終阻礙了孩子下一次邁出更堅實步伐的可能。我們無意中筑起的高墻,就可能讓孩子獨自面對挫敗的迷茫,也因此失去了借助外力梳理和看清前路的機會。
而因為廣深家教網作為開辦十幾年經驗豐富的教育機構,我們遇到的學員和家長是成千上萬計的。我們太理解那種本能了??吹胶⒆泳趩实男∧槪覀儍刃哪欠荼Wo欲幾乎是瞬間噴涌而出——想立刻撫平他的失落,想用輕飄飄的“沒關系”抹去他眼前的陰霾,還想為他屏蔽掉一切可能帶來負面情緒的東西。
更深層次地,我們潛意識里可能還藏著一種不易察覺的焦慮:害怕失敗給孩子貼上“不夠好”的標簽,仿佛承認了這次失敗,就是間接承認了我們作為家長的失職或者孩子能力的不足。這種微妙到連我們自己都未必清晰意識到的壓力,常常讓我們選擇用那些“別難過了”、“一次失敗不算什么”、“咱們不想這個了”作為擋箭牌,來將事情匆匆翻篇。我們總想為孩子撐起一片無風無雨、永遠陽光燦爛的天空,卻忽略了,溫室里的花朵固然嬌艷,但卻可能經不起真實世界的任何一場風雨。真正的成長,從來都是在風雨的錘煉中,在一次次跌倒又爬起的堅韌里完成的。我們為孩子遮擋風雨的初衷是愛,但過度保護,反而可能剝奪了他們鍛煉自己抵擋風雨能力的機會。
所以,對于有存在類似狀況的家長朋友們,我們想和大家說:真的需要轉換思路了。失敗,絕非終點線后刺眼的紅燈,宣判著努力的終結;它更像是成長路上一個重要的路標,一個值得駐足、值得仔細審視和思考的驛站。它可能指向了方法的偏差,可能揭示了準備的不足,也可能提醒我們注意未曾預料的困難。孩子跌倒后,如果我們只是急匆匆地把他拉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催促他繼續前進,他很可能只記住了摔倒那一刻的疼痛、尷尬和狼狽。而真正寶貴的東西——關于“為什么會跌倒”、“是什么導致了失衡”、“下次如何調整重心避免重蹈覆轍”等要素問題,這些深刻的反思和領悟,就在這匆忙中被錯過了。允許談論失敗,正是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能安靜地停下來看看問題,看清它傳達的信息,從而積累經驗,并應用于下一次實踐中。
允許談論失敗,其核心在于為孩子創造一個絕對安全和被全然接納的心理區域。這個區域不需要有多么華麗,而是孩子內心深處的一種篤定:確信他的沮喪、困惑、懊悔、甚至憤怒,都能被父母穩穩地接住,并且這份接住不附帶任何條件——不會招致批評指責,不會引發父母的失望嘆息,更不會被刻意回避或輕描淡寫地打發掉。只有當孩子感受到這種無條件的心理安全,他內心那扇分享的大門才會真正、完全地敞開。這種安全感,體現在我們面對孩子受挫時,眼神里依然不變的信任與溫和;體現在我們愿意停下手中忙碌的事情,蹲下身來,與他平視,用平靜而關切的語氣問一句:“能和我說說,剛才發生了什么嗎?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簡單的一句:“看起來你挺難過的,愿意和我說說嗎?”這份不回避、不批判和不急于下結論,而只是專注傾聽的姿態,就是孩子敢于袒露內心真實感受和敢于談論失敗經歷的最大底氣。他不必擔心被嘲笑脆弱,不必憂慮被貼上“輸不起”的標簽,他知道,在這個港灣里,他的感受是被尊重的,他的經歷是值得被聆聽的。
當孩子能坦然講述失敗的經歷,那被掩埋在強烈的挫敗感之下的寶貴經驗,才有了被看見和被記錄的可能。談論本身,就是一個梳理和釋放的過程。那些在失敗瞬間可能混亂不堪的細節和感受,在訴說的過程中會逐漸清晰和條理化。孩子需要這個表達的空間,去整理自己的思緒,去分辨哪些是客觀事實,哪些是情緒化的夸大。
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下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