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大家好!當孩子作業磨蹭、考試失利或是頂嘴叛逆時,我們是否也曾感到那股無名火噌地冒起?我們是否也曾繃著臉訓斥,事后又隱隱后悔?我們理解這些瞬間的疲憊與焦灼。
我們常常為了孩子的成績、習慣和特長等等的教育培養傾注心血,四處搜羅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卻容易忽略一個無聲卻無處不在的關鍵教育者——那就是我們自身的情緒狀態。在過往文章中,我們常提到一個重要的詞——言傳身教,其實就是指我們自身在開展孩子成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自身的言行舉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或許有些無心的行為和語言,孩子就會模仿和學習起來,但對于孩子自身許多時候或許并不能分辨對錯是非,但是本能的模仿就會促使他們留下記憶點并學習行為。
而在這里,我們首先想和大家討論關于一些在孩子犯錯誤時,我們的情緒管理問題。想想看,當一個孩子忐忑不安地拿著不太理想的試卷回家,內心本就惶恐。若迎接孩子的是家長難以抑制的失望、憤怒或者冰冷的指責,孩子小小的身體會瞬間繃緊,大腦也會迅速被恐懼或防御的信號占據。這時,孩子全部的精力都在用來對抗或逃避家長的情緒壓力,就像陷入了情緒沼澤,哪里還有余力去冷靜思考:這次考試到底哪里出了問題?下次可以怎么改進?而在這場情緒風暴之下,孩子的心靈通道被堵塞了,經驗的提取與轉化自然無從談起。他們記住的不是錯誤本身的價值,而是犯錯帶來的可怕后果——父母的怒火和嫌棄。為了避免再次經歷這種痛苦,孩子可能選擇隱瞞和撒謊,或者干脆回避那些可能帶來挑戰的事情。而對于學習和進步中所需要的一些寶貴的動力,在情緒高壓下會一點點被消磨殆盡。
反之,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如果家長朋友們能先穩住自己的呼吸,保持那份可貴的平靜與接納,營造出的氛圍就截然不同了。平靜不是冷漠,而是給孩子傳遞一個安全信號:“沒關系,我在這里,我們一起來看看發生了什么。”這種情緒上的安全感,是孩子能靜下心來進行反思和學習的基石。想象一下,面對同樣不太理想的試卷,我們深吸一口氣,帶著平靜甚至溫和的好奇心問孩子:“看起來這次有些地方沒太掌握好,你自己覺得是哪里比較難?或者考試時遇到了什么情況?”當孩子感受到我們真誠的關注而非責難,他們的防御會放下,緊繃的神經會放松。大腦終于從戰斗或是逃跑模式切換到相對安全的思考與學習模式。這時,孩子才真正有余力去回顧考試過程,并思考題目,分析自己的思路卡在了哪里。在這份平靜帶來的安全感,是孩子內心反思能力得以生長的溫床。在這種氛圍下,孩子能更清晰地梳理事情的脈絡,識別自己的失誤點,理解前因后果。寶貴的經驗,只有在情緒風暴平息之后,才能被孩子真正看見、理解和沉淀下來去思考事情和問題所在。
當孩子能在一個相對安全、不被過度情緒干擾的環境中回顧事件本身,經驗的提取才成為可能。但這還不夠。成長型思維的核心,是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相信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而家長的情緒反應,直接塑造著孩子對錯誤和下一次的信念。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失誤反應過度激烈,傳遞出的潛臺詞是:犯錯是災難性的、不可接受的。這會讓孩子害怕嘗試和恐懼失敗,形成固定型思維——他們會認定自己能力不夠,認定錯誤代表著自己不行。那么下一次?他們心里可能充滿的是“千萬別再錯”的沉重壓力,而不是“我可以做得更好”的積極信念。
相反,當我們以平和的心態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并引導他們關注過程和方法時,我們傳遞的是:錯誤是學習路上必經的信息點,它指向的是需要調整的地方,而不是對孩子本身價值的否定。當孩子沮喪地說“我就是學不好數學”時,我們情緒穩定地回應:“嗯,這道題確實有點挑戰性。不過,我們看看是哪一步卡住了?上次那個類似的問題,你不是后來也搞明白了嗎?”這既肯定了孩子感受的真實性,又把焦點從“我不行”的標簽,轉移到了具體的過程和曾經的成功經驗上。
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下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