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
在青少年成長的道路上,學校、社會、家庭三者是乘法的關系,一方為零,滿盤皆輸。從馬加爵殺人到中學生跳樓等大大小小的事件,其病象顯現于學校,植根于家庭,惡化于社會。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 為走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誤區,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來探索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一、充分認識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是青少年教育鏈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學生德育的第一堂課。家長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承擔著未成年人道德啟蒙的重擔,其言談舉止、道德觀念對子女具有引導和示范作用。以德教子,做好合格父母不僅僅是對自己家庭的貢獻,更是對社會的貢獻。當前有很多家長從功利的目的出發,知行脫節,價值觀念的錯位,忽視思想教育,忽視做人的意志品德、集體觀念的培養、普遍缺乏德育動機和有效的德育舉措。或因其“忙”——忙于工作、忙于生計、忙于交友應酬,而對于孩子的教育管不上,不愿管;或因其“難”——孩子心理難溝通,教育方法單一陳舊,對子女的思想品德問題力不從心,管不了,不能管;或因其“偏”——片面理解學校教育,認為學校教育萬能,包攬一切,家庭的任務只是提供后勤保障,只作“衣食父母”,平時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分數、名次,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家庭的希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德為先,一個沒有品德支撐的人生,就如同干涸的河床。作為家長,要站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走出青少年教育的誤區,合理定位,充分認識到孩子德、智、體三者的辯證關系,充分認識到學校、家庭、社會是三位一體的德育載體,從而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當好主人翁,潛心學習,不辭萬難,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 二、大力加強道德責任和社會責任感。 當前老師們普遍感到學生越來越難教,班主任越來越難當,甚至有的老師患上“焦慮癥”、“抑郁癥”,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中單親身庭、破損家庭越來越多,打破了教育原本存在的“三位一體”的平衡。由于家長對婚姻的不嚴肅,很多家庭結構殘缺,破損家庭形成隔代撫養,孩子成長的環境先天不良,缺少關愛,缺少溫暖,造成學生性格異化,孤僻、厭世、內向、逆反、走極端。問題不暴露則罷,一暴露就是大問題。我就聽到這樣一個說法:高考完了,很多父母要辦離婚手續——在家庭內戰頻仍、危機四伏之時,父母都在為各自今后的出路費盡心思,其感情已發生了大轉移,其情緒處在極不穩定的狀態,隨時可能火氣爆發,要么顧不上孩子的心靈世界,要么矯揉造作,如同演戲,如何能維系長久?而父母爭吵中一句噎人的話,一個否定的眼神,一頓不分清紅皂白的批評,都可能導致孩子對生命意義的懷疑。 因此,要呼吁社會上的廣大家長,應該建立道德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維系家庭的穩定,從而維系社會的穩定。 三、要大力研究教育方法,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效性。 有的家長雖有教子之心,但對未成年人心理研究不夠,在教育上存在著三大誤區:1.溺愛型:過分關注,過于愛護,全家人圍著孩子轉,要啥給啥,老師說不得,學生碰不得;2.高壓型:從成年人的角度看孩子,不是抱怨不爭氣,就是拿優秀孩子作對比,期待過高,或大道理喋喋不休,或怒罵訓斥不絕于耳,結果造成學生自卑,逆反心理;3.放任型:管又管不了,缺少耐心,失去責任心,干脆放任自流,棄之不顧,造成學生性格孤僻、冷漠內向,不能融于集體,不能受紀律的制約。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作為家長要以德為先,教育子女成才先成人。更要注意學習,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研究方法,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營造和睦、信任、溫暖的家庭環境。配合學校悉心教育,做子女成長的引路人,盡到一個家長應盡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