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一、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問題
建構主義數學觀認為,數學是一個活的、動態的、開放的數學活動。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促進學生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促進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以此為出發點,則要求我們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現實的聯系,將數學與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他們所學的數學是與當代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
二、利用生活經驗,主動建構
學有意義的數學構建智慧的重要基礎,是人們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為此,建構主義教學論把“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看成是其“靈魂”。還有學者認為。對小學生來說,
小學數學知識并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校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每一個學生都從他們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鑒于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教學時,我們應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促使其主動建構.學習是經驗的組織和重新解釋的過程,而利用學生先前生活經驗的學習則顯得更積極、更主動,也更富有意義。
三、應用生活現實,體現價值
學有用的數學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在他的《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中闡明: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看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尤其是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們應及時提供把課堂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機會,讓學生在應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應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數學的魅力,并通過應用促使學生更主動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在學習和生活中更主動地運用數學。
小學數學中,數學應用于現實的例子很多,如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后,學生計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總面積;學習《圓》《圓錐》后,引導學生測量、計算大樹的直徑與橫截面的面積、沙堆、稻谷堆的體積和重量;學習《百分數的意義》后,引導學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百分數材料,并通過數據對比、分析,了解社會的變化和進步;學習《比和比例》后,讓學生測量、繪制學校平面圖、家庭所在居委的示意圖等等。這些活動大多可以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上進行。需要提及的是,平時的數學課能否體現,又該怎樣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呢?筆者認為,對課本例(習)題進行“生活化”處理,不失為既“經濟”又“實用”的好辦法,以人教版第十一冊數學“工程問題”為例,在例題的教學并進行了適量的鞏固練習后,我設計并出示了這樣一道題:李軍星期天進城買文具,所帶的錢如果全部買筆記本,可以買10本,如果全部買鉛筆,可以買15支,現在他先買了4本筆記本,剩下的錢還能買多少支鉛筆?通過對該題的解答,既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回歸生活學數學既使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但需要注意的是,回歸生活學數學絕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學數學,而應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的作用,并重在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