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種最優化教學結課方式 教學最優化結課的方式很多樣化,以下20種方式以供參考:
1.指明規律式
課堂上分層分步講完知識后,結束時應綜合歸納一下,指明知識的聯系規律或解題規律。如有的教師講完“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后,結束時給學生歸納了四步解題規律:(1)分解圖形,(2)分別求出,(3)求和或差,(4)驗算并寫答案。
數學、物理、化學課等,可多采取這種方法。
2.歸納總結式這種方式與第一種有聯系也有區別,其側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以準確簡練的語言,對課堂所講知識進行總結,以歸納出一般的知識結構、解題規律和方法等。這種歸納可以是當堂課,也可以是有聯系的幾堂課。如講完一篇課文后,歸納一下這篇課文應掌握的字、詞、句等,講完幾種因式分解的方法后,把這幾種方法歸納總結一下。
3.梳理內容式
講課結束前,把當堂所講內容作一番梳理,把重點、難點再突出強調一下,把知識結構與脈絡理清。例如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時通過談話法讓學生小結:我們這節課學了哪些知識?哪些是最重要、最關鍵的?還有哪些疑難問題需要提出來?等等。這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
4.左右溝通式所謂左右溝通,是指相關的知識結構之間、相關的學科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如講完一篇議論文,結束時可與相關的記敘文或說明文比照一下;講完行程、溶液等應用題解法時,可與有關的物理、化學知識相對照。
5.畫龍點睛式
在講完課堂內容的基礎上,結課時用幾句話點明課的精華所在,可以一語破的,使學生對關鍵問題豁然開朗。如講解《藥》,分析完全篇之后,末尾點明這篇課文為什么以“藥”作為題目,這樣有什么深刻含義,能較好地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6.首尾呼應式
課堂教學結束時呼應開頭提出的問題,以便給學生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如在闡述設疑導入法時曾舉例說,講《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可設問學生:桃花、杏花、芍藥花等為什么呈現出紅色?講完課文后可以回應一下這個問題,使學生有一個前后照應,結構完整的感覺。
7.概括中心式課堂結課時用幾句簡練的話把這一堂所講的知識中心概括出來,可以幫助學生刪繁就簡,把握中心。這樣做,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和應用所學知識。如語文教師經常在講課結尾時指導學生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數理化教師也常給學生點明“今天我們這堂課講的中心是……”這樣學生可以明確一堂課的中心是什么,以便集中精力理解和記憶。
8.提煉升華式如果說概括中心式是就講授內容進行概括、總結,那么提煉升華式就是對講授內容進行挖掘、提煉,以揭示其深刻的內涵。如有位政治教師講“一國兩制”,在講完一國兩制的提出、內容、意義之后,末尾又著重闡述“一國兩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貢獻,這樣就使所講內容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9.練習鞏固式
課堂教學結束時,通過布置練習與作業來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并形成實踐操作技能。如學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后可設計這樣的練習:請根據學過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知識把得數用加法、減法算式表示:先用加法算式表
![20種最優化教學結課方式]()
課堂教學結束時,不把某些問題的現成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在稍微啟發之后讓學生課下去思考。如講完《七根火柴》一文后,可以布置學生寫一篇讀后感——《七根火柴的啟示》。結課前可以暗示一下學生從哪些方面去思考,這樣既把教師的意圖體現出來,又能啟發學生思維。
11.延伸開拓式
課堂教學結時,有目的地把所講知識延伸到課外,以便溝通課內課外的聯系,為課外學科活動創造條件。如對“多種方法解應用題”,課堂上可只講一種,結束時布置學生課下用別的辦法解。物理、化學、生物課等牽扯到實驗采集標本的,可以布置學生課下進行實驗,采集標本等,這樣可以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實踐操作能力。
12.象征寓意式講課結束時揭示講授內容的象征意義或其包含的深刻寓意,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如《雨中》一課,在講述了放學的小學生及各色行人幫助一位姑娘撿翻落在地的蘋果的故事后,末尾寫道:那滿滿的一筐大蘋果,又回到姑娘的貨車上,閃著亮晶晶的光芒。顯然,這“亮晶品的光芒”別有一番象征意義——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思想的美好和精神的高尚。講授結束時給學生點明這一象征寓意,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13.異峰突起式在課堂教學結尾時有意制造一個小高潮,使其異峰突起,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如講授“質數”時,一位教師在課尾說: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現在我們根據已學知識也來做一道“哥德巴赫猜想”題。出示24=( )+( )=( )+( )=( )+( )。請找出不同的三組質數,使它們的和分別是24。學生積極動腦,爭著發言,結課前形成一個小高潮。
14.激發感情式課堂教學結束時,用飽滿熱情的話語激發學生的感情,使學生從思想上受到啟發鼓舞,進而變成探究學習新知識的動力。如學了《白楊禮贊》、《松樹的風格》等課文,末尾可用一些簡短而又充滿激情的話激發和鼓勵學生像白楊樹、松樹那樣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15.展現成果式課堂教學結束時根據課前或堂上所布置的作業練習,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功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16.引導觀察式課堂教學結束時,著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有關事的或社會現象,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學了《看云識天氣》,可引導學生觀察天空中云的變化;學了《水的循環》,可引導學生觀察水在不同氣溫下的變化等。
17.表格填充式
課前預行設計表格,結課時出示表格,讓學生根據課堂學習內容進行填寫。如講授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時,可預先設計好三大戰役填充表,分時間、地點、殲滅敵人數等欄目,讓學生填寫
18.省略中止式
把課堂教學的高潮放在結尾,在高潮處戛然而止,給學生留有余味,留有思考的余地。如講授《荔枝蜜》,作者在文章末尾寫道: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小蜜蜂。教師講到這里時可提問:作者為什么寫“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小蜜蜂”?其含義是什么?同學們課下可以考慮、討論。然后戛然而止,課雖完而思未盡,這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9.分組討論式講授結束時,把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摘出來,讓學生前后桌兩人一組,或者幾人一組討論,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20.存疑探索式
課堂教學結束時,有意留下一些疑難問題,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以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如學習了圓的周長以后,結尾布置這樣一道題:已知:AB=8米,甲、乙、丙三人從A出發,分別沿三條長短不同的路線到達B。三人誰走的路線近?為什么?學生多做這樣的練習,可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