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動點】詩三百,一直存活于心,是今生前世無邪的記憶,開在彼岸,穿越三千年的歲月風塵,風雅依舊靈動;用詩的清雅無邪去尋找,用經的典雅深邃去看待,認讀必不可少,譯讀之時安意如式的意讀解風情,且時空轉移,情境還原,是謂之“情讀”也。
【“學案”展示】
一、時空轉移、情境還原,(可以編排成課本劇)意讀情解《邶風·靜女》——靚女,今生我只與女約會!
約會是陌上花開,就像原野中隨風搖曳的野草一樣清新自然,“花開堪折直須折”!
有這樣一位靚女,“清水出芙蓉”般的美,是不施粉黛的麗,在你眼里,她“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顧盼善睞中就輕易勾了你的魂,奪了你的心。常言秀色可餐,你是否只想一口生吞活剝了她?
還好你不是狂蜂浪蝶,你是位正經君子,“君子好逑”,心儀、傾慕罷了。雖然如此,你還是難以抑制地“輾轉反側”、“寤寐思服”,最后只能是坐立不安,心猿意馬,無心學習了。此時,少男情竇初開,滿眼滿腦見著、想著的是她的一顰一笑,你只能墜入愛河深潭啊!泥淖中越陷越深,那伊人兒,一會兒是在水中央,一會兒又到了水之湄,哎,道阻且長,你完蛋了!但如果你打著古人“食色性也”的主意,只想著拉她的纖手、攬她的蠻腰、親她的小嘴,可要忒小心小命呀!
她可是古靈精怪的黃蓉妹妹啊,是能燉了雎鳩做出一手極難做的好吃到家的讓洪七公大快朵頤的“美人好逑湯”的啊(會剁了你的)。她大膽率直、純真可愛,你不用擔心她搔首弄姿、妖冶作態,今天燙個卷發,明天染個指甲,后天還發嗲叫你替她買個手機……你就安心做你的憨厚老實的郭靖哥哥,驀然回首,桌上就多了一杯“伊人”牌的珍珠奶茶、一片蒹葭、一個紙條。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且看這兩句是何等的叫人雀躍和歡喜。“那個可愛的女孩子呦!她在城墻的拐角等著我耶!”(“姝”,漂亮。“俟”,等。)劈空來這兩句,正是未經情事的郭靖口吻。試想:一個從未談過戀愛的人,突然間就有了個可人兒來約會,心里可不是比“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還要得瑟!估計自從上次收到黃蓉約會的紙條之后,郭靖滿腦子想的便是“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了。
接下來兩句“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一下子便有了戲劇效果。滿心歡喜的“郭靖”撲了個空,那個大大方方提出約會的女孩子,居然沒有來!以郭靖的為人,可以想見他先前一定是很笨拙地用咖喱水收拾了頭發,一定是提前大半天到約會現場的。他一定想過要給蓉兒妹妹一個驚喜:我老早就到這里,我收拾得精神又漂亮!估計離約好的時間還差半來個小時,郭靖就在城隅口東張西望了,他要看看可愛的蓉兒妹妹是從哪個方向來,他心里早有了主意,遠遠看見她就跑過去。可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蓉兒妹妹還沒有來。約會的時間到了,可憐的靖哥哥傻了眼:究竟怎么回事呢?蓉兒妹妹為什么不來呢?是不是她塞車了不能來?會不會是自己把約會的時間和地點記錯了?要是約了明天記成今天,還有希望;萬一是約的昨天記成了今天,豈不是徹底沒戲!會不會說的是城墻南角兒自己記成了北角兒呢?傻傻的靖哥哥一定在這相思的猜疑中折騰壞了自己,他一定是時不時拍打腦袋氣吹劉海,一會兒踮起腳尖伸長頸子,一會兒爬到城墻的高處(一雙眼睛連望遠鏡都要看穿),還要朝蓉兒妹妹可能走過來的方向跑好遠,看看蓉兒妹妹在不在路上。“搔首踟躕”四個字,真是好!極形象地表現了“郭靖”著急的狼狽樣,把用了半天時間弄出的發型也亂成雞窩頭了。這個傻小子一定折騰了很久,把自己折騰得不行了,累癱了,就著陽光,靠著城墻根兒打起瞌睡來。
“黃蓉”當然沒有失約,只是這鬼靈精太刁鉆了,她存心要折磨傻郭靖。她或許比郭靖到得還要早,早搶占了有利地形在一邊看熱鬧。人家可是鐵了心要嫁你的,管你將來富貴也好,落魄也好,橫豎是要跟定你一輩子,是要好好侍侯你的,現在如何可以便宜了你呢?大凡聰明伶俐的女子婚后多半是賢妻良母,戀愛的時候卻是要極力折騰人的。也只有把愛人折騰夠了,將來才死心塌地洗衣做飯。“黃蓉”是伶俐中的伶俐,她存心要“郭靖”好看呢。我且躲起來,讓你找不著,看看你這傻小子急成個啥樣!四句之中,寫“黃蓉”的只有一個“愛”字(通假字,同“薆”,躲藏的意思),可是我們可以做情境的還原,復原當事人的性格和心理。詩歌總是簡約,《詩經》作品更是簡之又簡,無數的情境和空間,需要我們自己用想像去填補。只有我們介入到作品自身,參與和目睹作品的事件,才能真正做到“不隔”,讀出情味。
傻“郭靖”在城墻下呼呼睡了,大有洪七公之風,或許正做美夢,幸福得流口水呢。“黃蓉”看在眼里,又是歡喜又是疼惜,她內心的柔情升騰,不顧一切地沖了出來。到了跟前,黃蓉又放慢了腳步,路旁隨手拔了根小草(男生路邊的野花拔不得),在郭靖的鼻孔里撓了撓。郭靖打了個噴嚏,跳了起來,睜眼一看,蓉兒妹妹就在眼前,傻郭靖一定以為自己還在做夢,一定是狠命掐了自己一把,知道不是做夢才放了心。見面之后,郭靖說了什么,作者沒有交代;黃蓉說了什么,我們無從知道。“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孌”,美。“貽”,贈。“彤管”,說法不一,根據《詩經》的表達習慣,應該和下文的“荑”是一回事,理解成草根為宜。)我們所能知道的是,黃蓉隨便把手里拔下的小草送給了郭靖。“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煒”,有光澤。“說”,通“悅”,喜歡。“懌”,喜歡。“女”,通“汝”,你的意思,這里指代“彤管”。)在郭靖的眼里,這小小的草根實在是太美了,閃著奕奕的光彩。
作者的高明,在于送小草之外,不對會面場景做任何的交代。只是寫會面之后,而且只從“郭靖”一面寫。“自牧歸荑,洵美且異。”(“牧”,野外。“歸”,通“饋”,贈送的意思。“荑”,草根。“洵”,確實。)是對第二章的同義反復。“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女”,通“汝”,指代“荑”。)“小草啊小草,不是因為你美,只不過因為你是我可愛的蓉兒妹妹送的,我才覺得你這樣美啊!”會面之后,兩個人分手散了,他回了自己的家,還傻傻地沉浸在相會的幸福之中。其實很普通的一根小草,可是郭靖一直拿在手里,含情脈脈地看,看得小草熠熠生輝,光輝越來越大,整個變成了黃蓉的樣子,對著郭靖輕嗔淺笑呢。傻郭靖大概是沒有談過戀愛,從沒有這樣幸福過。他把小草看了又看,臨末了還要說上一句“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也只有郭靖這樣實誠的人,才一定要這樣實誠地把這話兒說出口。若是令狐沖那樣情商、智商雙高的,打死他也不會說的。是你也抵死不會說。
陌上花開,在河之州的“淑女”徐徐走近,此際,她不再拒絕你伸過來的手,你越過她心里的河洲,亦接近了幸福啊。但淇水湯湯,人意難料,愛情的小舟豈能一帆風順?戀戀紅塵中的人兒啊,幸福的初戀甘之如飴,不幸的婚姻卻苦如黃連!情人們執手相看的往往是風月寶鑒的正面,常常忘記反面。
二、意讀分步情解《衛風·氓》——渾蛋,這次我是真的決定離開!
愛情并不是長流的水,也不是常青的藤。秋天來了,風住塵香花已盡,愛最終會把人心燒干燒成灰燼!
愛,相遇,詩經的方式。“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風兒蕩漾,媚眼如絲,不早不晚不偏不倚撞見驚鴻一瞥,抱布貿絲的小子著墨了女子多情的心扉,她一頭跌進了愛的淇河。初戀如飛蛾撲火,衛女不需要假裝矜持,無數次城隅的赴約,訴不完的愛情誓言,定格為“人生若只如初見”的快樂甜蜜。
愛,相戀,細水長流的柏拉圖。采蓮南塘秋,蓮花想也已過了頭,儼然愛情累累的果。想那淇河還是沒有蓮的吧,蓮子,應還是憐子,這灼灼欲燃的愛火又如何熄滅得了,“趕緊娶了我吧!”說著,嬌羞地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女人是邁著蓮步的,這蓮步是佯羞,是藏著揣著心中定了終身的歡喜,才送君千里一次次趟過淇水,直到頓丘。男人跟女人不同,邁著犬步,用“一日不見如三秋”的急不可待,袒露著青春的沖動。
開頭一、二章,《詩集傳》云:“賦也。”具體描寫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結婚的過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個男子以買絲為名,來打女子的主意。“匪來貿絲,來即我謀”的寫法極妙,開篇就于回憶中點出了男子狡獪的本質。接著寫他們陷入熱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男子一會兒嬉皮笑臉,一會兒又發脾氣,可謂軟硬兼施。可是這位單純的、為愛所困的女子看不透他的狡猾多變、喜怒無常的本質。而是非常誠摯地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表示必須有人來說媒,最后將婚期訂在秋天。其實在這里,那句“將子無怒”不單表現了女子溫婉順從的個性,更非常成功地暗示了男子嬉皮笑臉下隱伏的暴戾性格。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從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望不到男子的車駕,便擔心的淚流不止;見到他的車,就像見到所戀之人,不禁眉開眼笑。他們打卦占卜,預測婚事的吉兇,一切順利。及至男方派車前來迎娶,她就帶著全部的嫁妝,嫁了過去。此女鐘情之深,如食罌粟,怎一個“癡”字了得!
愛,婚姻,那是通俗的版本。愛情如詩如荑,當生活還原成一日三餐后,女子淪落為為生活錙銖計較的老婦,眉清目秀變為面目瘡痍。情愛不過是一塊翹翹板,失了容顏的砝碼,你只能跌落在塵,留得殘荷雨打風吹去。得隴望蜀、喜新厭舊和前列腺永遠是男人的高發病,“執子之手,及爾偕老”說的決不是戀情,只能落在親情的肩上。塵埃落定!
“知君斷腸共君語,君指南山松柏樹。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鬟逐君去。”——于是最后陷入情網難以自拔的不是男子,反而成了女子。這樣一個過程,在《氓》里寫得非常清楚。
《氓》第三章“比而興也”,第四章“興也”,也就是說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女子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
《詩經》的好處在于往往言人所不到,發人新見。我們多習慣以鳩毒比如愛情,把癡情不悔說成是含笑飲鳩酒。而《詩經》里則以桑葚比喻愛情。桑葚是甜的,斑鳩吃多了容易昏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戀則易上當受騙。至于后面那幾句:“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男人沉溺于愛情猶可解脫;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幾句話,一直認是男女糾纏的至理明言。
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說明了女子年齡增長,容顏由盛到衰,更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一般以為女子嫁過去三年,但另有一種解釋:“三歲,多年。按‘三’是虛數,言其多,不是實指三年。”不管是哪種解釋,女人都不可能老掉牙,實際上是說女子嫁過去好幾年,為男人忙得心力憔悴,未老先衰,所以色衰愛弛。夫妻關系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著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慮,自己并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后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里,只有癡心女子負心漢!
愛,盡頭,那姿勢應如一闕悲詞。明燭高照,草香透帷,對飲的,是要在彼此微醺的歲月里斟上耳鬢廝磨的無悔;劍眉星目,云鬢花顏,飲盡了風雪,還有一杯淡漠的澀藥!待到壺中水已告罄,仍無言以對,只因遮挽不住流水般的時光。分道揚鑣已成定局,淚水漣漣,此去經年地流著,縱有千種悲忿,更與何人說?
詩的第五章用賦的手法敘述被棄前后的處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爾,三歲食貧”,補敘多年為婦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勞作,由于她的辛苦操持,使得男子再無后顧之憂,可以安心在外做事。可惜,“貴易友,富易妻”,日子富有了丈夫便飽暖思淫欲,開始喜新厭舊,變得暴戾冷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這個“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猙獰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寫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們的恥笑,只能以淚洗面。
愛,斷章,決絕是需要勇氣的。這位女子開始時是在集市上與一平民一見鐘情、私訂終身的,后來又乘垝垣相望,顯然與禮有悖,終遭丈夫的遺棄,受盡兄弟譏諷。她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與禮教產生直接的沖突,最終導致了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那時女子為禮教所縛,一旦被休下堂離了男子,便是千夫所指,無疾而死的結局。婚姻是塊誘人的奶酪,當她還未及品嘗出一點甜頭的時候,已然得到那散落在心肝脾肺腎里點點滴滴的鶴頂紅了,但當她和劉蘭芝一樣有了吞咽的勇氣的時候,她便可稱之為俠女了。
《氓》把追憶放到了最后,最后一章賦兼比興,在抒情中敘事,回憶當初他們相戀時,有說有笑;男子則“信誓旦旦”,表示白頭偕老。可是他還未老時就產生怨恨,而且無法挽回。這里用了兩個比喻:浩浩湯湯的淇水,總有堤岸;廣闊連綿的沼澤,也有邊際。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為什么竟沒有到頭的時候?
必須要贊的是,《氓》充分運用了賦比興交替使用的手法,時時注意情與景的結合,它首先讓我們窺見古代集市貿易的一個側面,然后又讓我們感受到古代嫁娶的簡單禮俗,特別是將一條淇水作為背景貫穿全詩,顯示了構思的嚴密與巧妙。如“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寫相戀時的依依不舍;“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寫被棄后再涉淇水返回娘家的情景;“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則以生活中所經歷的印象最深的場景興起內心的感情。同渡一條淇水,隨著主人公前后處境的不同,心境是隨之變遷的。此情此景應了那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大凡先好后壞的境遇總讓人有不堪回首之嘆。昔日的妙齡少女,竟成下堂婦,被一個不堪的男人,一段不堪的婚姻磨折掉的,何止是青春而已,同時被摧毀的,還有對未來的信心。
實事求是的說,在那樣一個時代,是很難要求一個平民女子勇敢地站起來,闖出一片新天地的。
《詩集傳》云此段“興也”,其實更準確的說它是比中有興。詩人運用這兩個比喻,強烈地抒發了一腔怨憤,訴說了棄婦無邊無際的痛苦。 我并不覺得《氓》完全是首棄婦詩。“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在二三其德的男子面前,“士貳其行”后,這個婦人不是忍氣吞聲,不是低眉順眼,也不只是哀傷痛悔,卻說“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是你變了心,咱們的關系就此斷了吧。她決然而去,是怎樣的剛烈和堅強!
罷了罷了,一切終需落幕,而我們,也不過是追憶中的過客。而何時何地,才能再見一段如此義無反顧的愛戀,凝聚了三千年的光陰?何時何地才能再見如是女子,望穿一池秋水,愛得烈火丹心;一旦風住塵香愛到盡頭,便去的毅然絕然,再不見一絲一毫婆媽的淚光!
三、背誦這兩首詩。
四、課外閱讀安意如的《思無邪》。
朱自清《荷塘月色》——“從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中讀寫”教例
深圳市崛起實驗中學 張訓海
【“言意”動點】脫卻傳統教法之窠臼,在中國傳統文化視野的關照下,挖掘文化內涵,寓感性于理性中,讀寫這篇經典散文的語言美、自然美、情境美、風俗美、親情美、文化美。
【“學案”展示】
一、“久在樊籠里”,內心“頗不寧靜”:家事,國事,天下事!雖輕猶重似淡還濃的人生憂傷,怎一個“愁”字了得!孔子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哀”“樂”與共的審美思想,正是中國士大夫一貫的“中庸”傳統。——從文中摘錄作者的“情語”出來,擴大還原比較,注意限定性的副詞。
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幾天“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
②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③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大快朵頤,快哉!)
④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煩啊,蟬噪蛙鼓讓人耳根不得清靜,我什么也說不上喲!)
⑤這令我到底惦念這江南了。——(我的水鄉,夢里縈魂里牽,叫我如何不想你!)
二、“復得返自然”,“蓮”的心事:若是無法逃遁塵世,何不如蓮一般不蔓不枝,在污世濁流中獨善其身呢?舉世皆濁我獨清,自清“情”何以堪!不管是道家的“出世”,還是儒家的“入世”,都蹈循“歸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法則,正所謂“物即我、我即物”。人,詩意地棲居!人與自然、人與自己內心、人與人,這三者之間皆講求彼此“交融”、“和諧”相處。——分別換寫品讀幾個自然段。
①(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詩經的方式:
田田的葉,出水的裙,不早不晚不偏不倚撞見自清驚鴻一瞥,那應是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喟嘆。小家碧玉也好,大家閨秀也罷,誠如出浴的美人,著墨了我凝望的視線,卻絲毫不遜伊人的風華,宛在水中央,卻見在水一方,伊人于我笑靨如蓮。百轉千徊,那水該是怎樣的水,映襯出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模樣;流水脈脈,遮掩了她們入世的執著,出世的清逸;水氣氤氳,朦朧了那慘綠少年的容顏,單純執著如典跖里的尾生,站成荷塘里一幅安靜的黑白映畫,讓女子入眼入心,連那回眸一笑,都定格成蓮之夭夭,灼灼其華。(品味幾個比喻句和疊音雅詞)
②(第5自然段)塘上月色,詩歌的方式:
月華如水/薄霧籠紗/花葉入夢/月也朦朧
叢木斑駁/柳的倩影/如歌如畫/鳥也朦朧(品味幾個含情擬人化的動詞)
③(第7~9自然段)塘邊遐想,散文的方式:
春去夏來,芙蓉出清水,荷花剛從碧綠的葉浪中擎出,盈盈露出貝齒,嬌羞欲語;微風過處,水珠滾動,她翠綠的裙裾翻飛。
“小船呀輕搖,菡萏呀半開,蜂蝶呀不許輕來……”又是采蓮的時候了,她這樣想。她,烏黑的長發,像是水簾一樣垂在肩旁,淡淡散出花香;素白的湘裙裹著窈窕的身子,勾勒出纖纖的蓮腰。她蓮步款款,螓首頻回,裊娜如風中的荷。舟不停地蕩漾著,她尋找著自己的意中人。
他,也是來采蓮的,靈活有力的雙手搖著船櫓,輕快地穿行在碧荷叢中。忽然,她的漿被水藻掛住,舟兩邊的浮萍一漾一漾;他看見了,用一支長篙幫她拔開水草。這時,她抬起頭,他也抬起了頭。人群中,他們的目光不經意的相遇了,他們含情脈脈地凝望著對方,都有了一絲不易察覺的震憾。他們的舟挨得很近,他們的心也挨得很近,雙方互相遞傳著盛滿糯酒的羽杯。
那是一種平凡的美麗,在不經意間卻成了他們那個季節最動人的風景線。
……
別了這么多年,曾經的往事,恍如昨天。誰能告訴我,江南水氣的氤氳中是否又醞釀了一地相思,綿軟的,如那已然熬成傷口的紅豆;荒蕪的,如那一株最后的芳菲,開在誰眼里讓人怎生安眠?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想來,那應是一闋詞,一曲菱歌。南塘依稀還是那個南塘,荷葉漣漣,那憐愛你的心還如水般的悠長。
拈花一笑,已過經年,炕上小兒正酣,妻也入夢,我心已寧靜如池!(品讀最后一段:鄉思、親情、愛情)
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才子愛美人情結:“食色性也”,自古哪個才子不風流?都是月亮惹的禍吧,作者愛自然更愛美女;寶哥哥言“女子都是水做的”,作者也是唯女子為潔為清。在朱自清筆下描寫荷塘的比喻及用詞,無不與女性有關:
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一定是個身材曼妙的少女。
②“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裊娜,形容女子體態輕盈柔美(這個解釋比課本注釋更有味兒,更與羞澀和諧)。羞澀,難為情,態度拘束不自然,多指妙齡少女吧。
③“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歌聲似的。”——這清香一定是女性的馨香吧,歌聲自然不會是男聲,只有婉轉的女聲,才能與這陰柔之美和諧。
④“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脈脈,形容女子凝視或用眼神表達情意。風致,也應該是形容女子的容顏舉止。
⑤“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倩影,女子美麗的身影。上文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中的“黑影”,大概一定說的是粗鄙男人的黑影了。
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豐姿,風度姿表,還是只能是女子的儀態。
⑦“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如果說作者對荷葉、荷花、荷香、流水、楊柳的描寫隱隱地表現了對女性的欣賞。那么,對《采蓮賦》的聯想則明顯地表達了對女性美麗的艷羨。
⑧“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采蓮曲》中的風流女子剛走過去,就又來了《西洲曲》里的多情采蓮女啊。
朱自清是喜愛荷塘月色的,但我們說他在無意識中更愛美女。愛生活與愛異性是同義語(柯云路語),與其說朱自清愛美女,還不如說他在追求純潔的節操,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園。生命充滿勞績,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人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但就是打不敗他。——海明威《老人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