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理解四種命題之間的相互關系.
2.理解一個命題的真假與其它三個命題真假間的關系.
3.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四種命題的關系及真假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命題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講、議、練結合教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提問:什么叫做原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
本節將進一步研究四種命題之間的關系及它們的真假判斷。
二、講授新課
1.四種命題之間的相互關系
(黑板上列出四個命題)
請同學們討論后回答下列問題:
(1)哪些之間是互逆關系?
(2)哪些之間是互否關系?
(3)哪些之間是互為逆否關系?
(學生回答時,教師在黑板上填出關系之圖。)
我們已明確了四種命題之間的相互關系,下面討論:(板書)
2.四種命題的真假之間的關系:例如
原命題:“若a=0,則ab=0.”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并判斷它們的真假。
(原命題:若a=0,則ab=0為真命題;逆命題:若ab=0,則a=0為假命題。)
原命題與逆命題的真假關系如何?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為真。
它的否命題是:a≠0,則ab≠0為假命題.那么,原命題與它的否命題的真假關系如何?
(原命題為真,它的否命題不一定為真。)
它的逆否命題是:若ab≠0,則a≠0為真命題.那么,原命題與它的逆否命題的真假關系如何?
(學生充分討論,例證后回答。)(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否命題一定為真。)
原命題的否命題與它的逆命題之間的真假關系如何?(因原命題的否命題與它的逆命題之間是互為逆否關系,所以若原命題的否命題為真,則原命題的逆命題也一定為真。)(由上述討論情況,請學生歸納。)
(1)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為真。
(2)原命題為真,它的否命題不一定為真。
(3)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否命題一定為真。
由上述歸納可知等價命題:兩個互為逆否命題的真假是相同的,即兩個互為逆否命題是等價命題.若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假較困難時,可轉化為判斷其逆否命題的真假。下面看例題:
例2:設原命題是“當c>0時,若a>b,則ac>bc。”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并分別判斷它們的真假。
(師應強調分析:“當c>0”是大前提,寫其它命題時應保留,原命題的條件是a>b,結論是ac<bc。)
解:逆命題:當c>0時,若ac>bc,則a>b.逆命題為真。
否命題:當c>0時,若a≤b,則ac≤bc.否命題為真。
逆否命題:當c<0時,若ac≤bc,則a≤b.逆否命題為真。
例3: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
(1)命題“當時拋物線與軸存在交點”的逆否命題。
(2)若或則。
解:(1)逆否命題是“拋物線與軸沒有交點,則”。
沒有交點,
,即,因此,必有,
原命題為真命題。
(
,即原命題為真,故原命題為真命題)。
(2)原命題的逆否命題為“則且”,
其實質是“若,則”顯然它是假命題。
原命題為假命題。
例4.寫出命題“若,則且“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并判斷他們的真假。
解:逆命題:若且,則 為真命題。
否命題:若,則或 為真命題。
逆否命題:若或,則 為假命題。
三、課堂練習:課本P32,1、2
四、課堂小結:本節課重點討論研究了四種命題之間的關系及真假判斷。
五、作業:書面作業:課本P33,3、4題
預習:(課本P32—33)預習提綱:反證法證明命題的一般步驟是什么?
六、板書設計
§1.7.2 四種命題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真假判斷
1.四種命題之間的相互關系。
2.四種命題的真假之間的關系.
小結 |
七、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