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時,記者問一位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學校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這位科學家說:“在幼兒園。” “在幼兒園學到什么?”記者疑惑地問。 “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這出人意料的回答,表明了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關鍵點之一:重在堅持 有位商人搬了新家后,買了一塊價值上萬的地毯。有一次,地毯中央被香煙頭燒了一個小洞,很是顯眼,他讓妻子第二天把地毯換掉。可第二天一看,這種地毯缺貨,一星期后才有,而商人已不再像昨天那么生氣了。一星期后,商人已經覺得那個小洞無傷大雅,干脆不換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每個人對缺點和不好的習慣,在開始時覺得內疚,并要下決心改掉,可時間一長,就慢慢淡忘了并習以為常。 現在讓我們想想,當家長們看電視娛樂節目時,孩子在做功課,起初家長覺得不好意思,可時間一長,就習慣了;有些家長在家打麻將,起初覺得對孩子有影響,以后要少打些,但時間一長,就習慣了;夫妻之間在孩子面前偶爾一次吵嘴覺得不好,可時間一長,也習慣了…… 其實培養好的習慣是容易的,每天早起10分鐘,少看電視5分鐘,每天親子談心10分鐘…… 養成教育是個長期工程,它考驗家長的是耐心和持久性。有研究表明,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至少要重復約21次才有可能鞏固,而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關鍵點之二:把握關鍵期 所謂教育的“關鍵期”,是指人生學習的最佳時期,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實施某種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錯過,再想彌補就很困難了。 印度狼孩卡瑪拉被人從狼窩中發現時8歲,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無論脾氣、秉性、還是生活習慣,都和狼一樣了。人們努力通過教育和訓練使她恢復“人性”,但收效甚微,她2年多學會站立,6年多學會走幾步路,4年才學會6個單詞,直到17歲去世,她的智力、能力才是兩三歲孩子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就是錯過了“關鍵期”。 相反的例子,1972年人們在東南亞大森林中,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迷失的日本士兵橫井莊一。他遠離人類,像野人一樣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生活習慣甚至包括日本話都忘了。可只用了82天的訓練,就完全恢復了人的習慣,適應了人類的生活,一年后還結了婚。雖然他過野人生活比狼孩卡瑪拉多20年,但對他的教育和訓練卻比狼孩容易多了,其原因就是他沒有錯過受教育的“關鍵期”。 這兩個案例說明,人的許多生活習慣、技能都是在幼年和童年這一關鍵時期培養起來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大量的行為都會在這一階段固化為習慣,因而,此時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 習慣的養成往往是從第一次開始的,無論是養成孩子的好習慣,還是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都應重視并抓住每一個“第一次”的教育時機。 比如小孩第一次拿別人的東西,他可能并不明白這樣做是對、是錯、后果如何,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嚴肅地告訴他,這是絕對應該禁止的行為,他就會明白:這不是好事情,別人都不喜歡。相反,如果家長對此不予重視,甚至為占了便宜而沾沾自喜,對孩子有所夸獎,孩子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從而養成拿別人東西的不良習慣,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和教育孩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最根本的,是從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入手,塑造孩子優秀的性格,以打造孩子美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