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真正魅力在于應用。教師課堂教學信息化水平的核心內涵是課件應用水平。課件應用水平的高低在于是否真正認識到課件僅僅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
1、課件不能代替備課
課件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它能把電、光、形、聲結合起來,創設一種直觀、生動、愉悅的教學情境,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教學內容在動與靜、虛與實、局部與整體、外表與內里之間相互轉化,使學生充分發揮視聽功能,加大教學密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有經驗的現代教師都非常重視課件的制作,課件的制作過程包含在備課的過程之中,但課件的制作并不等于備課,課件不能代替備課。備課的過程除課件制作過程中鉆研教材,收集素材外,更要備學生的學情,備教學的方法,備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教學問題(即預設基礎上的生成)……
2、優秀課件也不能搬用
課件必須由任課教師親自制作或由任課教師策劃之后請人代作,任課教師不能搬用網絡或他人的任何一種課件,這正如特級教師編寫的優秀教案一樣。特級教師的教案雖好,絕不能人人搬用,最多只能是“參考”。每位教師都是具有鮮活個性的“這一個”,因而對同一篇教材的理解不同,對相同內容的處理也不一樣。教案要每位教師根據教材的教學目的,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自己編寫。多媒體教學的課件也同樣如此。它是授課教師在找到相關的圖片、文字、音樂等素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風格、學生實際而策劃、制作的。
3、課件不能代替板書
課件制作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一個好的課件往往是任課教師、電腦教師,甚至美術教師和音樂教師協同作戰的結果。質量高的課件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直觀再現,更是重點的反復強化,難點的分解突破;復習課的信息反饋(每位學生一臺電腦)。為其如此復雜和艱難,很多教師便選擇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一張張幻燈片里從背景資料、知識儲備、內容拓展、重難點解析等,事無巨細,一一列出,只要鼠標一按,立刻顯示。上課的過程就是老師操縱鼠標的過程,學生成了觀看幻燈片的“看客”或記筆記的機器。甚至語文課堂都沒有板書了。其實,板書的過程就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就是教師演示的過程,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就是邏輯推理的過程(如數學)……課件豈能代替板書。
4、課件不能代替授課
課件僅僅是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是一種教學工具。從這點上說,它與粉筆、黑板、投影儀這樣的簡單教具沒有什么區別。它萬萬不能代替教師授課。
可偏偏事與愿違,在信息技術手段普遍應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或一些教師的一些課堂出現了“電灌”現象。所謂“電灌”現象,即整堂課都是課件演示,像放電影似的把教學內容給學生放一遍,教師在課堂上成了一個簡單的電腦操作員,異化了授課的功能。這不能不說是現代教育技術的悲哀!
5、課件使用的“兩原則”
早在2000年,我校常煒校長就提出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學(課件使用)的“科學性原則”和“不可替代性原則”。
所謂“科學性原則”,就是要牢牢把握課件的教學輔助功能,做到策劃設計的科學、技術制作的科學、課堂使用的科學。所謂“不可替代性原則”,就是該用則用,不該用就不用,能用嘴巴、粉筆、體態語表達的內容絕不用課件演示。課件僅僅是一種輔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師授課。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的情感交流,相機誘導,適時“調諧”,該怎樣發揮仍怎樣發揮,不能因為使用課件而影響教師貫徹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影響教師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