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外閱讀”的論證,探討了中學生網絡閱讀的范圍,閱讀方式以及傳統的文本閱讀和網絡閱讀的整合,擴大了語文課外閱讀的外延,強化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征。
關鍵詞:網絡閱讀 傳統文本閱讀 整合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人們都在使用網絡,許許多多的學生利用放學后、假期的時間上網瀏覽新聞、查找資料、閱讀作品、進入聊天室聊天,一句話,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已經改變或正在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對于中學生來說,傳統的文本閱讀已不再是主要的獲得信息的途徑,網絡閱讀以其信息載體的多樣化,時間空間的隨意性,閱讀的自主靈活性而影響著和制約著閱讀者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素質。因而,如何通過網絡來進行語文課外閱讀,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閱讀什么
現在許多先進國家的素質教育都和語文課具有緊密的聯系。如英國的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明確指出,要求學生在英文書寫中能夠利用與任務相應的信息手段,如打字機、計算機圖表、電腦打印、藝術字體等。最新英國國家課程要求又進一步提出,以新的“信息和交流技術”(ICT)要求取代現有的“信息技術”(IT)要求,規定將 ICT運用于語文教學,通過ICT的作用促進語文學科的學習,努力提高學生信息和交流技術能力。信息和交流技術的學習與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遠程距離交流能力,學會怎樣與人包括本校的、外校的、本社區的、本國的、世界各國的人維持交流,共享信息。這是作為現代英國人必備的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韓國1997年開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以實驗、學習、討論、自由活動、社會服務等親身體驗為中心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梢?,語文課不僅僅是培養文學素養的課程。
2001年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里,除了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外,還強調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人文性,是一個涵蓋了文學、政治、經濟、歷史、邏輯、倫理、宗教、藝術、體育、科學等的廣義的范疇,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不僅是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提高。而中學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所選作品,包括推薦書目均以文學作品為主,如《西游記》、《紅樓夢》、《童年》、《論語》、《哈姆萊特》、《吶喊》、《第二十二條軍規》等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雖然,《課程標準》也提及“科普科幻讀物和政治、歷史、文化各類讀物”,但不列具體篇目,交由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的指向性是很明顯的。那么,課外的文學作品的閱讀是否可以代替人文性的閱讀,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是否就標志著一個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顯而易見是不行的。要使學生能更廣泛的閱讀人文作品,有更開放的視野,培養一種創新的意識,必須借助網絡來進行課外閱讀。
網絡好象一個書報攤,每一次光顧都會得到新信息,而且比書報攤信息更新快得多;網絡好比一個圖書館,濃縮了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識。網絡閱讀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文學、政治、經濟、歷史、邏輯、倫理、宗教、藝術、體育、科學等學生均可涉獵,不僅可以選擇經典著作,更可以選擇流行的作品,更好的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二.怎么閱讀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進行網絡的自主閱讀,可建構以下流程:
1、確定閱讀的問題。教師在指導學生上網閱讀時,首先要有的放矢的幫助學生確定閱讀的問題,最好選擇出與當前教材、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問題為中心內容,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如從房龍的《<寬容>序言》中,學生們了解了人類思想發展創新的歷史。教師就可以確定“人類歷史發展和人的思想解放”這個話題,布置學生網上閱讀。步驟是:㈠、關于房龍,荷蘭裔的美國人,擁有歷史學博士學位,在傳播通俗歷史文學方面成就巨大,世界上最早的暢銷書作家,音樂、繪畫(所有著作插圖都出自自己)、外語,無所不能。㈡、閱讀《寬容》㈢、閱讀《人類的故事》,㈣、閱讀《圣經的故事》。這個閱讀構架,事實上展現了這樣一個閱讀過程:人類對自身思想的認知——人類、自然、社會、文學、藝術、宗教的發展——對宗教和藝術的深刻的認知。讀房龍的作品,不僅使學生在知識上長進,而且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提升,鼓勵學生以一種通達包容的心胸面對人生和世界。
2、自主協作閱讀。網絡閱讀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自主性和交互性,教師不可能直接幫助學生去解決問題,只是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線索,甚至不提供線索,學生只能根據問題,自主的在網上獲取有關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發帖子,進行討論、交流,發表各自的觀點,說課堂上不敢說的話,沒時間說的話,互相補充、修正,加深對問題的深刻理解。如閱讀房龍的《圣經的故事》,可以結合藝術課所學知識,討論為什么歷代美術家對《圣經》的詮釋都不一樣,如16世紀畫家格呂內瓦爾德的《基督受難圖》、19世紀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的《受難印象》和20世紀超現實主義荒誕派畫家達利的《觀望耶蘇基督的卡拉》,同是基督受難,呂內瓦爾德表現的是皮膚病流行病人的痛苦,高更渲染的是基督的血,而達利認為基督就是自己,受盡美的折磨和愛的痛苦。這樣的閱讀,就不僅是文學的閱讀,它涉及到了歷史、社會、宗教、藝術等更廣泛的領域。如閱讀魯迅,教學中都是眾口一詞的觀點,學生有個人的主張也沒有機會發表,網絡閱讀的交互性,給了學生一個發表自己觀點的廣闊的空間。在網絡上,我們可以看到對魯迅這樣的評價:
①草地上開滿了鮮花,而牛的眼中只有飼料。魯迅的雜文篇篇都在論理,而你只看見了好勇斗狠。
②魯迅是個有缺點的人……不過有些東西是不是吹毛求疵了,魯迅和許廣平的師生戀也足以致先生死罪嗎?雖然有這樣和那樣的缺點,但這不妨礙先生成為一個大文豪。
③先生是個有骨氣的、正直的、有良心的中國漢子,他寫了一些文章,這些文章可能讓我們炎黃子孫受益永久。這就夠了,盡管他的話在當今這個繁華得不得了的世界聽起來那么刺耳!
④先生有學識,有膽量、更有脾氣。他的犀利的文風和睿智的思維是無人可以比肩的。但他的模糊的政治見解,愛打筆仗的好勇斗狠,都說明了他是一個有長處也有短處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網絡閱讀還存在一個對學生閱讀進行評價的過程,實際上,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已經反映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的提出新觀點,與他人交流,不斷的補充修正自己的觀點,這本身就是很好的評價。
三.網絡閱讀與傳統閱讀的整合
中學生親身經歷并直接參與的這場人類學習方式的偉大歷史性變革,無疑使經典文本的閱讀受到了強大的沖擊。但網絡閱讀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點,如閱讀者追求信息量的豐富和閱讀的速度,只是快餐式的閱讀,囫圇吞棗,也反映網絡時代人的煩躁的心理。傳統的經典文本閱讀,具有不可代替性。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边@就是作者和讀者的互動性,一部作品如果沒有對語言仔細的涵詠品味,就不可能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網絡閱讀和傳統的文本閱讀是閱讀的兩個方面、兩種途徑,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1、傳統的文本閱讀是單向性閱讀,網絡閱讀是多向性閱讀,以單向性閱讀為前提,在反復吟詠、慢慢品味的基礎上,結合網絡閱讀,利用屏幕語言和圖象、聲音等多方面獲取信息,補充和豐富文本閱讀。
2、網絡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優秀篇章或片段,即可下載,甚至購買這些好作品,由網絡閱讀轉化為傳統的文本閱讀,仔細揣摩其語言,憑借自己的內心情感與生活經驗去閱讀。
3、傳統的文本閱讀是規范語言、加深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的唯一途徑;網上語言不規范,如生造詞語、中英文夾用、以數字取代漢字,甚至出現不雅的詞語都極大的影響中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的形成。因而,以傳統的文本閱讀所獲得的正確思想和規范語言來約束網絡閱讀,營造良好的網絡閱讀氛圍,為我所用。
網絡閱讀和傳統的文本閱讀的整合,即體現了文化與知識的傳承,也展示了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達到真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書目:
1. 劉淼 李櫻《縱觀英國當前的語文教學》載《中學語文教學》2003、3
2. 曾鳴《網絡環境與語文教學》載《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3
3. 《中國教育現代化》
4. 洪玨《語文,除了文學,還應該讀些什么》載《中學語文教學》2002、6
5.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載《中學語文教學》2002、8
6. 《網絡魯迅》載《中學生閱讀》(高中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