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對于我國母語教學的反思,剖析舊的教育機制在中國青少年母語教育中的弊端,并根據語言學習的特點提出學習者個人化的主動過程,提倡在教育過程中創設“綠色環境”,并對學習者在課堂內外的整體管理做出有益嘗試。
[關鍵詞]母語教育 主動過程 綠色環境 整體管理
語言是人類天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是人類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語言的成熟又促進了文字的產生和發展,語言和文字的產生分別被稱為人類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可以說,語言是人們創造的用來表現世界的符號,其最根本的用途就是交流信息從而達到互相了解的目的。
語文教育,作為中國的母語教學課程,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長期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機制使中學教育多門學科在健康發展之路上命運多舛,當然,首當其沖的語文教學自然不能幸免。在教育過程中,諸多方面忽視了語言教育本身的特點以及教育接受方的年齡特征、氣質類型及個性差異,因而導致了語文教育不少“削足適履”的現象。在這種教育形態下“打造”出來的中國下一代是什么狀況?事實證明,社會在大聲疾呼——母語生存的天地本該是廣闊無垠的,而語文課堂的狹窄與無味卻實在令人堪憂。一名高中生用微弱的聲音呼喊到——
“世界之大,人一生所學只是九牛一毛。但我們,這些學生,知識的汲取者,卻只能依靠課本,以每學期一科吃一本書的進度以了解這點被規定了解的知識。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我們就像被圈養的魚苗,一生也游不到更遠的海域。森嚴壁壘的學校圍墻,就如密織的繩網,隔阻我們探索未知的時間和空間。煩瑣而只做紙上談兵的作業,模糊了我們求索無涯學海的視線。
……
死記硬背的所謂“學習”,壓抑了我們的創造欲與創造力,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亦在茫茫題山卷海中迷失。如果老師能把處心積慮為學生出題的精力遷移至培養學生的興趣及開拓學生的視野上,引學生的目光遠遠離開課本,投向那浩瀚無邊又無所不在的真知世界,不就讓我們體會到學習之快感,理解學習之意義了嗎?
學習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學習應是生動的,而不是乏味的;
學習應是廣闊的,而不是局部的;
學習應是快樂的,而不是痛苦的;
……”
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需求和發展方向已經不同,其個性差異、心理差異更是明顯增大。如果我們對這種由人的多樣性帶來的差異性視而不見,繼續將課程內容和目標做簡單劃一的規定,繼續使用同一規格的課程結構、同一規格的作業和試卷,繼續老老實實地在課堂流水線上“做工”,設計和引導學生不知疲倦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程序,繼續將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運作方式作為我們國家母語教育的慣性模式長期繁衍下去,那么在這種“教育程序”和思維形態影響之下生產出的中國下一代規中矩的“人才”,將如何隨機應變地處理瞬息萬變的各種信息和問題?將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體系中游刃有余地傳承中華文化?將如何使中國在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從容地面對新的世界發展格局?恐怕沒有哪個偉大的教育家能夠胸有成竹地給出答案。這一切,已經成為每個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語言學習本應是個人化的主動過程,是在日常不同場景中實際的交流過程。它需要通過人們一生的經驗與興趣的支持不斷激化、發展,而并非是一時的機械灌輸。因而,在記憶高峰期激發和培養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從而支持其終身學習比僅僅在某一個時段反復訓練其背誦能力要有意義得多。
應運而生的新課程改革是中國教育在當代作的一次有益嘗試。就語文新課程改革而言,它的教學理念值得首肯之處在于,比較科學地根據語言學習(尤其是母語學習)本身的特點來設置教學模式,同時兼顧了特殊年齡群體的學習者在心理、個性、基礎等多方面的差異,并為教學雙方提供了一個較為寬容的教學環境供其對話交流、共同探討研究母語學習。
在高中階段的實際教學活動中,如何調動不同基礎和個性的學習者的興趣,使之主動參與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中來?這需要師生雙方在教學管理中相互信任,不斷反思,取長補短,共同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
(一) 建立語言學習的“綠色環境”
這個啟示來自于一堂高一英語口語課。該堂課的教學目標是英語口語練習,而恰恰最大的教學難點就是語言交流,因為由美國人執教,中國學生們在整堂課的師生交流中沒有任何途徑說一句中國話,而高一學生的平均詞匯量不到2000字,如何進行交流?
結果卻是,一節45分鐘的課竟在充盈著歡笑聲的課堂氛圍中輕松結束了,學生在45分鐘里天然“被迫”用英語聽、說、讀、寫,師生均順利完成了教與學的任務。
事實上,一種寬松而嚴謹的學習環境非常重要。在該課中,師生天然存在的“語言屏障”卻成為語言訓練環境中重要的促動因素。在這種“被迫”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要想聽懂老師的語言,不得不高度集中地調用所有神經感官,從而保障了課堂效率。然而,這種環境的“被迫性”與學習的“被動性”遠非一物。課堂環境的設置充分考慮到不同語言程度的學生在接受時的最大可能性。教師在交流這一主要環節中并沒有硬性要求學生必須全部聽懂自己的語言,而是輔以圖形、肢體等各種通用語言的去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討論。精要解說之后,學生已基本能夠區別出詞語的含義,并理解句子的大意。而接踵而至的則是孩子們靠自己獲得知識以后無可取代的快感。于此,“被迫學習”已成為下一環“主動學習”最大的原動力。
需要說明的是,整個課堂充盈著笑聲,我不得不反思:在這個并不能完全理解的外來語言環境中,或許學習者一開始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挫折和痛苦。但是,究竟是什么吸引著孩子們在課堂中始終保持了輕松的微笑?如果說外語學習本身是個需要持久力和韌力的枯燥運動,那么“被迫學習”的語境無疑是創設“主動學習”的綠色教學環境的一劑良方。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中,教師精要講析,學生自學、討論、質疑、爭辯、探究,擁有自主活動的空間和感悟的時間,此為寬;避免因放棄教師作用而導致堂上完全失控的自由化狀態,教師負有組織和創建良好學習環境、討論環境,并加強對該環境的科學管理、時時監控和有效調整的重要責任,此為嚴。通過這種松弛有度的教學管理模式,可以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一個健康的“綠色環境”。
(二) 課堂內外,整體管理
一、 課堂內
組織好課堂45分鐘的教與學,綜合采取積極探究,質疑解疑的學習方式。每日開課之前,必定給學生5分鐘,或鑒賞古詩詞,或解讀近現代美文。“逼迫”學生說話表達,解讀文本,并且要求有條理和自己見地的表達觀點。在課堂互動中,同學討論熱烈,真正有同學能夠說出一些閃耀思想火花的東西,這無疑是令人欣喜的。下來也跟學生保持交流,發現同學對于“討論—競爭”的激勵形式反應良好,據說是“再跳一下便摘到桃子”的動力牽引,有效解決了高中生課堂中不愿動腦思考,只是被老師牽著走的不良習慣。如果說新課程帶來了什么,我覺得“學會思考”和“表述觀點”不能不說是兩大獲益之處。
次之,值得反思的一點是課堂中老師的點撥和引路。如何才能使學生更有效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老師的“導”也是個關鍵之處。而老師的任務不僅是要打開課堂的“話匣子”,更重要的是要引出解讀文本的“思維”運動。另外,因為堂上時間有限的緣故,讀書筆記的堂上互評還做得不夠。目前,我就如何更好地處理課堂“內容”與“時間”的關系做積極的探尋,求教方家。
二、 課堂外
語文教學課外更加重要。在課堂外,我正在摸索一套系統管理的方法。總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規則”的范圍內,自由活動起來。如何才能促使他們在課下也基本保證質量(更有創新)地完成語文任務?
我采取了“小組——個人”的管理方式。每個人都是小組的一員,“一人榮則小組榮,一人損則小組損”小到每日作業上交情況,大到每周大小競賽成績,均納入小組評比范疇。(見小組檔案表格)結合新課程學分激勵制度,一周結算一次,根據實際情況增減學分。無規矩不成方圓,但又不能讓“規矩”把高中生的學習和探究潛能活活扼殺,所以希望這套試行辦法能夠起到一些作用。
“語文學習”小組檔案冊
n 1、最能體現你們小組風韻的靚照及名字,配上最能展現風格的自我介紹、小組規則(含小組成員情況)。
n 2、你們組的“光榮歷史”一覽表。(小組成員的各種獎勵及榮譽)(含每周最佳/最差組員名單)
n 3、名人名言冊(每天一句,有英文翻譯更佳)
n 4、背誦情況記錄表(由專人負責管理和記錄抽查。)
n 5、得意的書法作品(硬筆、軟筆兼有)(由專人負責管理和記錄抽查。)
除總體管理納入“小組——個人”管理體系外,每個學生個人都有一個語文檔案,記錄每一次的具體“語文成長”。
“語文學習”個人檔案冊
n 1、最能體現你風韻的靚照,配上最能展現你風格的自我介紹(含家庭情況)。
n 2、你家的藏書清單,以及你的“光顧”記錄一覽表。
n 3、古詩收集本
n 4、佳作打印稿
n 5、得意的書法作品(硬筆、軟筆兼有)
通過以上管理方法,最為欣慰的一點是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漸漸找到了“感覺”。“感覺”即興趣,如果學生的學習已經開始從被動轉向主動,那么這應該是教者最大的快樂。
語言教學,尤其是母語教學應該是一個互相依存的整體。學習語言的最好方式,是通過學習者與執教者之間的融聽說讀寫為一體的、有意識和創新性的、挑戰性的交流。通過有效評估幫助學習者懂得應該做什么、做得怎么樣和怎樣改進。“當學生繼續運用語言、收集反饋并認知正確的模式,他們的語言技巧和概念就會增進和發展。”從全面實施新課程的情況表明,無論是課堂內或之外,老師和學生已基本進入教與學軌道,正共同探討語文教學路上的悲喜。
參考文獻
①《發達國家母語教學的核心理念》 饒杰騰/著
②《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1期
③《談語文教育的六個新理念》 吳心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