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正值《語文課程標準》頒布時日不久,新教材使用之初,新課改進行之時,我們四位語文教師(姜喜順、李國巧、黎璇、孫靜)承擔了新一屆(2002屆)的語文教學工作,同時也擔負起了語文課程改革的任務。
一年來,我們在學習在思考。除學習書本(如《新課標》)之外,除參加區教研中心組織的聽課學習之外,我們還曾去蛇口育才二中聽課,與育才二中的老師交流,虛心地向他們請教,然后再重新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這樣就更明晰了我們所要走的路。
一年來,我們在探索在嘗試,我們備課組的四名老師團結合作,共同探討。在新課標指導下進行語文教學:制作教學課件、出單元測試題、總結教學得失。
一年來,在區教研中心陳主任和陶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在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中,我們比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現總結如下:
一、更新教學觀念
我們對初中新的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下定義之前,先要對此做出一個判斷,那么,支撐我們判斷的東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新的理念。我們又樹立了哪些新的語文學習的理念?哪些新的語文教學的理念?
1、 以學習方式的轉變來帶動語文學習的革命
本次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究與全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如何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呢?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1) 字詞內容的學習考核采用:自主出題——學生互評——記入總分。
用這樣一種學習方式來落實語文基礎——字詞。在進行每一個單元學習時,老師先為學生設計好題型,按照這個題型以單元中的字詞為范圍,讓學生自主地設計一張試卷,然后用這張試卷互相考查并由出題者評分。每個單元都進行這樣測試,最終將幾個單元的平均分,以10%的分數記入到學生的語文總成績中。
(2) 古詩文背誦的檢查方法是:學生抽簽——同學打分。在語文的學習中,古詩文的背誦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積累。對此,我們按階段下達任務,如第一學期,我們要求每名同學,每周背3首,一學期背誦60首古詩。按時進行檢查,其方式就是想當考官的同學先自薦,如果此次背誦每名同學抽查3首的話,那么想當考官的同學就要抽6首詩來背,由全體同學打分,考官選出之后,由考官制作題簽,其它的同學來抽簽,最后考官打分,并同樣以10%的分數記入到學生的語文總成績中。
2、變講讀教材為使用教材,進行學習內容的改革。
過去的語文教學強調“三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這種局面不僅使語文教學步履維艱,而且使語文學習走進了狹窄空間。過去的語文教學過分地注重課本知識的落實與解講,陷入了所謂的精講精練的誤區。當前,在新課標精神指導下,我們由過去講讀教材,變為今天的使用教材。所謂使用教材,就是教材為我所用,而不是被動的被教材牽著鼻子走。我們做法是:
首先充分地挖掘課本資源。新課本較之以前有一個最大的不同是:教材的安排有“活動課”等內容,我們覺得這是一些寶貴的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如,在教學中,李國巧老師充分挖掘教材提供的資源,并發動學生上網查資料,組織學生分類整理,最后以匯報的形式,上了一堂以“不廢江河萬古流”為課題的“活動課”。上得十分精彩。
其次,在教學資源開發上,我們充分利用網上的豐富資源,如孫靜老師的“對聯課”就是從網上得到大量資料后,經過加工整理、設計互動而成的。這既是語文內容,但沒有局限在語文課本之內,很受學生歡迎。
再次,跳出語文學語文。借他山之石,來攻語文之“玉”。黎璇老師在語文課堂上為學生講授“心智繪圖”,這看似不是語文課的知識,但在同學掌握這種繪圖的方法和技巧后,用于語文學習的背誦和復述,事半功倍。
3、 克服語文教學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以打上終身受益的人生底色為教學目標。
在我們語文教學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存在著急功近利的短視的行為。如,今年中考只考了一篇作文,有的老師在以后教學中對文言文就可能很淡化。再有,以前初中的文言文教學只講課本的幾篇文章,從學習興趣來說,單調必然致導乏味;從學習效果來講,這樣不要說文化素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就連最起碼的語感都培養不起來,使得高中與初中文言文學習銜接錯位。
在此,我們在第一學期,(除了學習課本中的幾篇文言短文之外)每周給學生補充兩個文言閱讀短文,這兩個短文大多是成語故事和趣味故事。一學期下來,學生閱讀的課外文言文段是課內文段的數倍。第二學期則利用讀本上的資源,跟同學一起讀、一起背。此外,我們還帶領學生選讀《論語》,盡管他們讀得一知半解,但我們相信隨著他們人生閱歷的增多,他們會慢慢理解的。我們總覺得語文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二、理出教學思路
我們從學生學語文這角度,確定了我們教學的思路,這就是:積累——閱讀——運用。這個教學思路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上。誰都知道語文的學習需要大量的積累,所謂“厚積而薄發”。我個人認為,語文的素養的提高,正如煤的形成,大量的積累最后只生成那么一小塊。
那么積累什么?本學年的積累重點是:基礎積累、常識積累和閱讀積累。基礎積累它既有字詞的積累又有古詩文的積累;常識積累包括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識積累;而閱讀的積累則注重三方面:一是閱讀數量,二是閱讀理解,三是閱讀運用。我們認為閱讀應該是廣泛而有效的。因為語文的學習不是以質量求質量,而是以數量的求質量。為此,我們的做法是:
(1) 精心地選取好文章給學生讀,來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從開學初,我們便在怎樣讓學生讀進書上面動腦筋想辦法。在第一學期,我們從課外選文近二十篇,這些或時文或美文。如,同學們讀《站起來,是一種美麗》,《你就是一道風景》這些文章時,帶給他們的是振奮和激勵;如,同學們讀《蕩氣回腸唐宋篇》時,帶給他們的是震撼和鼓舞。此外,在選文上我們還選了一些能夠打動學生、感動學生的文章。這樣,以“親情”為主題,我們在寫母親的文章里,選了5篇(肖復興的《母親》、胡適的《我的母親》、林莉的《小巷深處》、老舍的《我的母親》和梅潔的《那一脈藍色的山梁》),并鼓勵學生共同參與,把他們讀過的寫母親的文章也推薦上來。讀書熱情高漲了,讀書的興趣來了。
(2) 用讀書筆記來沉淀讀書的收獲
愿意讀書,想讀書,這只是讀書的初步,還要會讀書,即在讀書時有心得有感受有收獲。在第二學期,我們嘗試著指導學生寫讀書筆。這一點對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說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但在指導中,先從學生易于操作方面做起,如,學生在小學學習過給文章分段,那么從分段切入,來理一理文章的整體思路,然后再逐步上升到品味文章的語言,上升到談自己讀文章的獨特感受上面來。當然這種方法,有些成人化,能夠堅持下去難度很大。
三、做好奠基工作
1、 注重培養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重要不言而喻,語文學習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們注重從三方面抓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閱讀習慣、積累習慣、書寫習慣。為了能夠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書寫習慣,我校每周安排一節寫字課,在每次測試中我們都把書寫作加入評分中。在積累習慣的培養上,在第一學期,我們曾要求家長與我們配合,明確了學生每周要做的事:一(讀背一篇美文)、二(兩段文言短文)、三(三首古詩)。下面就是當時我們給家長的一封短信:
各位家長:
初中生活為您的孩子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面對新的生活,孩子們,他們會很激動,他們會很振奮,他們會很向往,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會有“而今邁步從頭躍”的愿望。我們應借此良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為了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我們的當務之急,為此,應部分家長的要求,我把語文課內外學習的安排與要求提供給你們,真誠地希望得到你們的回應,你們的支持,你們的協助!
語文課內外學習安排表
(一)課外安排與要求
周一:背誦 ①一首古詩
周二:背誦 ①一首古詩 ②一段古文(成語故事)
周三:復習周一、二要求背誦的古詩文;熟讀一篇美文并背誦。
周四:背誦 ①一首古詩 ②一段古文(成語故事)
周五:檢查一周要求背誦的內容(一篇美文、二段古文、三首古詩)
周六、日:(1)單周 ①對一周學習內容進行小結,出一份試題;
②自主作文一篇(字數不少于500字)
(2)雙周 ①對一周學習內容進行小結,出一份試題;
②做一份剪報 (剪報的字數不少于500字,短評不少于200字)
(二)課內預習要求:(1)抄寫“讀一讀,寫一寫”,查字典,自主完成
①給疑難字注音,對不懂的詞解釋;②用已懂的詞寫一段話。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二兩題(怎么理解就怎么寫)
(3)提出問題(這點非常重要,因為下一步師生在課堂就是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和進行語文學習)
實踐證明,很多家長能夠配合老師,監督、鼓勵學生來逐步養成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實踐也證明,我們對學生的學習安排也要不斷完善。
2、 注重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越到高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越小。語文也就越來越變得無足輕重了。要讓每節語文課,都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幾乎是做不到,但課型上采用多樣化,也可以避免單調的重復。如,寫字課、讀書課、討論課(展示學生的讀書筆記,對此大家各抒己見)等等。
幾點疑惑:
(1) 記得在新教材培訓時,唐建新(教材的編寫者之一)老師曾把這次語文課改說成是第二次“洋務運動”,聽了這番話,我們深受鼓舞,深受震憾,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一年課改過去,內心不禁有些疑惑,當年的洋務運動就樣悄無聲息嗎?看來得翻開歷史書看看。
(2) 在近一年的聽課中,我們發現展示新教材中“活動課”內容居多,講作文的一個都沒有,可能是作文課上不出新課標的精神來(妄加揣測)。那么,作文教學,在新課改中該怎樣改?應該說,在以往的教學中,作文教學各行其是,收效不大,但在作文的地位如日中天,一篇作文定中考的今天,對作文教學怎樣定位?怎樣教?令我們困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