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的教學中,存在著創新、困惑和嘗試。本文就筆者在《科學》教學中,對教材、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的點點體會,整理成文,以做交流。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在高速發展,學科之間的大量滲透,強烈影響了人類的生活、學習以及思維方式。那么,新時期的學生養成端正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以解決自身在現在甚至將來,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國家教育部對7-9年級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將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門學科綜合為一門科學課程,力求創建一個整體性課程,有利于學生能力上的綜合發展。在廣東省實行教學改革的浪潮中,我校走在了教學改革的前列,2002年秋季在初中部全面鋪開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為本,我校采用的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教材。短短十二周的教學,作為教師,我既有高興,又有迷惑,點點滴滴的體會,現記錄如下,和大家共同探討。
科學是以多樣統一的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的探究活動,其知識涵蓋四門學科,綜合性強,
有利于教師發揮??茖W課程試圖超越分科知識體系的界限,統籌設計,整體規劃,強調了各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聯系的整合。這樣的課程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和科學,在知識之間建構起橋梁。筆者在科學教學實踐中,能明顯地感覺到綜合性學科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科學素養和科學情感有著明顯的優勢。如第四章第三節《地形的緩慢變化》中講解“迷人的溶洞”,涉及到的知識既有化學方面的碳酸氫鈣分解為碳酸鈣、二氧化碳和水。又有溶洞中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地理方面的知識。在此教師就可自由發揮,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并且結合了學生的已有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前言部分的《信息》這一課時,課程的內容非常有利于教師的發揮,在教學中綜合了報紙、媒體信息,聲音信息,數字信息,圖像信息,文字信息,表情信息,物體信息等多方面信息,豐富了本來單調的課程,成功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又使學生在情感、世界觀方面得到更深一層的提高,提出學生今天為什么坐在這里學習,既學知識為了什么?這樣提升到教師將思想教育融合到教學中,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受到了思想教育,使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效果在傳統的單科教學中是不容易達到的。
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也感到科學課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總的來說有以下
幾個方面:
一、內容覆蓋面過廣,和課時產生沖突。
與以往分科課程相比較,科學課程在知識難易程度和覆蓋范圍等方面均作了調整,增加了許多探究性活動,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也感到有一些迷惑之處,現分述如下:
①備課過程中筆者感到有的課時內容安排過于豐富,有時書上短短幾句話
卻覆蓋了大量的內容,教師需要補充大量的知識,這樣就使得要在一個課時內完成教學目標就顯得很緊張。如教材第五章第一課時《陸生生物》就包括了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常見情況和特化情況下的很多知識,再加以擴展解釋,時間安排就顯得很緊張。
②教材中很多探究課題設計思路很好,但有時卻沒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如第三章中的探究課題:連續一年時間,觀測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連續一年時間做同一件事就不太實際,更何況在現今“分數第一”的指揮棒下,大部分學生甚至家長只重視語文、數學、英語,認為科學不參加中考,把科學放在副科地位,不支持課余時間開展動手活動。所以說教學設計又和社會實際脫節。
③教材中部分內容難度過大,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難以理解。有的以前教材兩課時,甚至三課時完成的教學內容,現在一課時就要求完成。有的是初二或高中的內容,現在拿到初一來講。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教學任務的完成自然就很困難。如第二章月相和日食、月食的內容,以前出現在高中課本中,現在卻要求初一學生掌握。
二、 教學評價方式和教學改革銜接不上。
科學課程的學習是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將知識與技能,方法與能力
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核心就是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體驗其中的曲折與樂趣,最后得出結論。教師在此過程中,只起到側面引導作用,不能妨礙學生的實驗想法。這是一種和西方接軌的教學方式,可以彌補我國基礎教育中學生對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差的遺憾。但是,在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應試思想的影響下,社會如何對這種新興的改革學科進行成果驗收,就又成為一個問題。例如我校教改后的第一次大考,考察學生的方式和未實行教改以前相比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探究活動,在考察中卻還是死記硬背。這樣對分數萬分重視的學生和家長們,自然將《科學》理解為死記硬背的學科,而對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活動應付了事。
所以,建立起和學習方式相一致的考核方式是勢在必行的,否則,教學改革將成為一句空話,科學的學習會回到以前的應試教學模式。我校科學組成員討論認為,科學的考核應分為三大部分,即基礎知識部分、能力部分、課題探究部分?;A知識部分是課標上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是培養科學能力的基礎。能力部分是在掌握基礎知識的條件下,加以靈活運用的題。例如給學生兩份資料,要求學生閱讀材料后,能夠完成所給題目。這兩部分都是以試卷形式體現出來。最后的課題探究部分,也是最重要、占分值最多的一部分,將其從試卷狹小的范圍中解放出來,放到平時的學習中。在每班選定12個課題,學生每四人一個小組,承擔一個課題,根據需要自己動手查資料,做實驗,最后得出一個結果,匯總成一篇報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給予適當指導。
三、 對于科學教學人才培養不夠。
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是科學的前身,對于這門新興的學科,擁有一批高素質,全方位型的綜合性人才是必須的。但現在各學校的教師,均是來自這四門專業,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強烈感到有大量的知識需要補充、再學習。對于課標中涉及到的,不屬于本專業的知識,作為教師不能學一層教一層,這樣的教師是不合格的,無法全面甚至是科學地回答、輔導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因此,對于教師的再教育和教師的繼續學習就顯得很重要。針對這一點,在國家的高等教育中,也許可以在師范類學校做一次改革,就讀于某一專業的學生,選擇其余三個專業的必修課程,這樣既提高了師范生的自身素質,又培養了綜合性的科學教育人才,以上問題也可的到緩解。
以上是筆者這段時間對科學教學的一些體會,科學課程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推進國家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方法。但一種新興事物的成長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其間總會有不少的磕磕絆絆,這就需要教育界廣大同仁,對科學這門學科不斷探索,逐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