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04年秋季開始推行的高中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上體現理念創新、手段創新、模式創新,這對于每一位高一任課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如何能做到“與時俱進”,教學相長呢?本文試從一節課堂教學設計入手,去嘗試和感悟高中新課程教學理念。
關鍵詞:高中新課程、教學設計、課程標準、學習興趣、體驗、運用、剖析、拓展、豐富、教學效果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一個好的教學構思必然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礎。我在構思《北美大陸的新體制》一課教學設計時,把聯邦憲法制訂(1787年)——聯邦制國家形成——聯邦政府與州權主義的矛盾——美國內戰爆發(矛盾激化的結果)——兩黨制形成,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線索;然后根據課標來確定授課重點。這節課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1787年聯邦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度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因此,我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取舍,把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突出新體制“新”在何處。同時結合即將舉行的美國大選來分析兩黨制利弊以及兩黨制與美國政府體制之間的相互作用,注意把課本知識和社會現實緊密聯系起來,以誘思探究的活動方式,演示國會立法過程,充分激發高中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獲得身臨其境的感性認識。具體設計如下:
一、新課導入不落窠臼,力求抓住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位于美國南達科他州著名的“總統山”摩崖石刻雕像,讓學生以搶答問題的方式來了解雕像所在地點,認識畫面中的每個人物,(大多數學生均能回答出深圳世界之窗、華盛頓和林肯,但杰斐遜和西奧多·羅斯福基本上答不出來)這種新課導入設計不落窠臼,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檢驗了課前預習的要求和效果。我在歸納學生回答后指出,這組美國總統雕像中有三位與我們今天所學的本課內容相關,從而順利地導入新課。
二、學生表演“國會的一天”,體驗美國聯邦憲法的特點。
表演活動由學生拿著自己在課前設計好的法案走上講臺,先模擬國會眾、參兩院表決,然后送交總統審批,約束國會立法權;(總統可否決,但眾、參兩院再次同時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使總統否決無效)而后是模擬總統提名內閣成員或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參議院舉行聽證會進行聽證,約束總統的行政權;第三是模擬最高法院的裁決,否定總統某些行政措施或國會通過的法案,(如裁定布什授權成立的關塔那摩特別軍事法庭不合法)以行使獨立的司法權。課堂表演能使學生強烈感受到聯邦憲法與眾不同的新特點,特別是三權分立,制約與平衡的原則。然后再根據課本知識談1787年聯邦憲法制訂與新體制(聯邦制共和國)最終確立的過程,在體驗生活的基礎上獲得知識,感受歷史。
三、運用典故、結合現實,剖析兩黨制度。
在講授美國兩黨制內容時,我先利用課本上的知識鏈接,以漫畫形式設問“驢象之爭”典故的由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然后是講授兩黨制形成的歷史,重點說明兩黨制是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再結合美國總統大選來分析兩黨制的利弊。
四、適當拓展課外知識,豐富教學內容。
由于高中歷史新教材是以專題知識(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文化發展)來編纂的,它打破了傳統的中學歷史教材體系,帶來了高中歷史教學的革命。雖然有大量創新,但專題化內容又會導致某些知識的遺缺,給課堂教學帶來諸多不便。因此,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注意拓展知識,豐富教學內容。如美國內戰僅從州權主義根深蒂固和完善聯邦憲法、聯邦制度等政治角度去分析前因后果是不夠的,應適當增加兩種不同經濟制度矛盾的演變和19世紀晚期美國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等經濟內容,這更能使學生全面了解美國內戰的歷史及其深遠影響。再者,結合美國總統大選談兩黨制度利弊時,適當介紹選舉人制度,一來可以說明它與州權主義的歷史淵源,二來可以用來說明美國式民主的缺陷。(即獲得普選票多的總統候選人無法當上美國總統)
上述四點是我個人感覺這節課教學設計中最出彩的地方,它充分體現了高中新課程的教學設計理念,把以教師為主講的課堂變為學生主動求知的場所,改變了以往“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而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