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的文章大家沒有誰不注重積累材料的;而一切傳世之作,也沒有一篇是內容空泛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事類》中說“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又說“明理引乎成辭,征義舉乎人事”。他即是告訴我們:闡明道理應當引用別人的現成言論,說明某一觀點也要援引有關的事例。要想寫出宏文佳篇,就必須占有豐富的素材(議論文中叫材料、論據)。而論據的搜集問題,在本質上是一個學習的問題,是一個知識儲備的問題。它包括學習書本知識,也包括對人生、社會、世界的了解和掌握。中學生由于社會接觸面窄,生活閱歷淺,他們獲取材料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仍然是課本。
有人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或與課本關聯不大,因而輕視課本,放棄課本。殊不知高考“以本為本”,學好課本不僅為我們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還能豐富我們作文的材料。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圍繞話題“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許多佳作就引用、化用、巧用了課本中的材料。
《擦亮心靈的窗戶》(廣東考生)一文,援引高中語文第一冊《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事例:鄒忌善于理性思考,不為妻、妾、客所蒙蔽,以己推人,將個人私事同齊國的國事聯系起來,向齊王進諫,終使齊國“戰勝于朝廷”,稱霸一方。之后,作者闡明感情的親疏有時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蒙上一層虛假的面紗,使我們的眼睛模糊難辨真假;但只要我們能擦亮心靈的窗戶,保持一顆理性的心,真理就會從迷霧中綻放光芒。全文緊扣話題,事例論證有力。
《走出情感的迷宮》(廣東考生),在論述我們認知、處理事物時,不要被親情所困,要有理性,走出情感的迷宮。作者引用了高中語文第四冊《失街亭》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事例,并獨辟蹊徑地認為,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不是諸葛亮沒有對馬謖的憐憫,而是他心中裝的是對天下黎民蒼生的憐憫。文章內容充實,所用材料切合題意。
《請多給自己一份理智》(廣東考生),在論及許多人常常因個人的感情親疏而誤事甚至誤國時,就引用了高中語文第六冊《屈原列傳》中,楚懷王因聽信自己身邊的奸佞小人,而不聽屈原忠諫,疏遠屈原,最終亡國的事例,論據典型,論證有力,很好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
此外,還有一些圍繞今年高考作文話題、也出自中學語文課本、讀本的事例、言論,也出現在今年高考的一些佳作中。如《鴻門宴》中項羽因聽信自己叔父項伯的話,優柔寡斷,最終放虎歸山,鑄成千古恨的事例;《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說服趙太后不要因偏愛兒子而耽誤趙國前途的故事。還有《諫太宗十思疏》中“無因喜而謬賞,無以怒而濫刑”,《石鐘山記》中“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改造我們的學習》中的“實事求是”,《呂氏春秋·去私》中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這些觀點都可以作為我們論證走出主觀主義思想模式的理論論據。
課本是基礎。學好課文,用好課本,作文運用論據時,便可信手拈來,為我所用。當然,學好用好課本的價值還遠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