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課改下要加強集體備課,統一教學方案。具體做法是“三備四定”:即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定時間、地點、內容和中心發言人。2、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倡教師教學個性化。3、努力在預習上下功夫,爭取在作業上有所突破。4、推廣課前3-5分鐘演講。5、樹立大語文觀,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與創作。具體做法是一學期學生閱讀兩篇名著,一周學習五個成語,一周兩首古詩,一周一篇讀書摘錄和感悟。 范萬軍老師發言摘要一、高一語文課新形式——活動課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是一個基礎、三大支柱,強調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和發展創新。而新教材特點的是三線兩結合,三線即活動課、文體課和語體課,兩結合即閱讀與鑒賞結合、表達與交流結合。作為高一語文課新形式的活動課,特別強調學生的閱讀與鑒賞結合、表達與交流的結合以及個性化閱讀能力培養,最終要形成學生自己的閱讀方法。二、學生現狀分析學生的語文學習現狀表現為:(1)語文成績參差;(2)學生讀得少;(3)不重視;(4)感悟不深,方法不當;(5)缺少表達。家長與老師也不太支持,怕閱讀影響學生整體成績;而學生又認為閱讀對成績提高用處不顯著,學生的讀與用脫節,應用多,表達深度不夠。三、語文活動課教學的整體思路1、提倡教師個性化教學;2、提倡在預習下硬功夫。在預習中解決基礎知識,留下問題,布置后應抽查;3、課前3-5分鐘演講要推廣,形式內容不拘,重在材料鮮活;4、樹立大語文觀,提倡并指導學生閱讀與創作。四、語文活動課教學的實例:語文(必修Ⅰ)第一單元“認識自我”的活動實施共分四個部分:(1)反省與閱讀:提供兩幅漫畫與一首歌,從意志力、合作精神、隱秘世界三個方面展開學生認識自我的序幕;(2)借鑒與尋找:讓學生與他人對話、利用圖書館與網絡搜集別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有關資料;(3)交流與表達:包括交流、寫作與演講等;(4)整理評價:讓學生賞識自己,老師只給予點撥和鼓勵。張海英老師發言摘要語文活動課教學實例:“認識自我”單元設計教學目標是深化學生對人生問題的思考,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活動設計分為四個環節:1、回顧自我:(1)教師利用投影以“我的求學生涯”為主題進行自我介紹,一方面消除初次見面的師生間的陌生感,一方面為活動的開展創設情境。(2)參考閱讀。1、快速閱讀《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用“我”的故事,“我”的感悟,概括文章內容。(學生討論發言)。2、播放《童年》的歌曲,學生各自回顧自己過去的經歷。(3)訪談聆聽。與父母朋友交談,了解別人對自己的評價。2、反思自我:(1)學生自愿展示自己訪談的資料,如文字記錄,聲音記錄,圖片錄象等。(2)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訪談心得,向周圍的新同學介紹自己,了解新同學。(3)閱讀《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討論理解內容。(4)參照訪談中別人的評價,反思自己的長處與短處。3、正視自我:自己朗誦《我們重要》,以此為話題展開辯論;欣賞《不合作》,分析立意;以自己經歷和認識談體會,“我是很/最重要的”辯論。
4、展示自我:(1)寫自述性散文,真實、藝術地表達自我;(2)在全班演講,介紹自己,展望自己的未來;(3)展示自己的資料,以板報,網頁等形式;(4)總結本次活動的收獲,為自己確定一句座右銘,激勵自我。
各位老師的討論和看法
1、對于活動課教學的建議
駱世昌老師認為學生少讀少寫必然帶來感悟不深。教師上課應突出自己的特色,要培養學生脫稿演講的能力;閱讀應注重多種類型與內容的廣泛性。胡家忠老師提出,活動教學應個性化,不拘泥于形式;不同班學生對課的理解不同,學生在表現上有差異,而課標要求全面性。目前學生和這個目標有差距。劉曉晴老師提出,活動課教學應防止學生兩極分化增大,那些展示多的學生提高得快,而對展示少的學生就不利了,因為活動課不能保證所有的學生參與。
2、當前語文新課改中出現的問題
高春奇老師認為,新教材重視習慣教育與個性培養,類似于品德修養課,而目前學生的狀況是線上生與線下生各半,很多學生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非常薄弱。他建議教學中可以采取如下做法:動其性,讓學生有動口、動手的沖動;調其情,讓學生談感動之事,對父母、老師有感恩之情。另外他還談到對新教材的一點憂慮,即語文書少了點文學色彩。
3、關于考試與新課改的關系
有老師提出,月考不利于新課標下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靠大量的閱讀與寫作積累,而月考對這種積累有限制作用。在新課改前提下非畢業班要不要搞月考?這是一個重要疑問。
教科研室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