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種方案(以《水循環》為例)
方案一(舊課程觀下):老師講,學生邊聽邊畫,畫完后提問。
方案二(新課程觀下):分三步——
Ø 學生根據課本先畫(老師提示:注意分析各環節的先后和水量的大小)
Ø 學生交流“畫”的步驟
Ø 老師指出正確的畫法,畫完后提問
2、“價值”比較
假設: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收益”是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越“有益”,學生參與后的收益就越大。
根據前面的假設,比較兩種方案的“價值”主要通過下列兩個指標:
(1)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參與度”:學生是教學活動參與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有利于引導學生實現這一主體資格。參與度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衡量。
① 時間參與度(廣度):學生對活動時間的參與程度。用學生實際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與應該參與時間之比表示。
② 深度參與度(深度):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縱深的程度。用實際參與深度與理想參與深度之比來表示。
方案 |
參 與 度 | |
時 間 |
深 度 | |
1 |
刺激來自學生自己,加上老師巡視時對學生造成的壓力,刺激的強度增大,持續時間長,時間參與度高。 |
被動接受知識,屬接受性學習,對再現性學習有利,培養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訓練欠缺。參與的深度較淺。 |
2 |
同上 |
主動性強,屬建構性學習,對能力的提高有利,有利于提高解決“這類”或“其他”問題的能力。學生參與的深度大。 |
方案 |
目 標 | ||
知識與技能 |
過程與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
1 |
效率高。知識落實牢固。 |
無認知沖突。強調知識的結構性,意在重建知識體系。重傳授。學生是盛裝知識的“容器”,教師是知識的“批發商”。 |
老師是知識的化身,在課堂上充滿權威,學生個性受到擠壓,要么成為“綿羊”,要么充滿反叛。 |
2 |
效率低。關注課本知識與經驗的自覺結合。 |
有認知沖突。以經驗為基礎,意在建構知識體系。重生成。學生是知識體系的“建筑師”,教師是課堂學習的“管理者”。 |
尊重個體經驗,充滿人文精神,強調合作學習,個人的表現欲望得到渲泄。使學生輕松愉快,人格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