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進行個性化的獨立思考和學習探究,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結論。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有必要提交小組討論,然而一些教師的教學實踐卻違背了這一精神。
在聽課過程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立即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刷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余學生當聽眾,不做任何補充;有的學困生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背后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
合作如果不是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沒有經過學生獨立思考而展開討論,就是沒有價值的合作;準備時間過短,討論匆匆,就無法充分合作;沒有形成合作機制,小組成員沒有明確分工,合作學習就成了課堂的“畫蛇添足”,從而浪費時間。
誤區二:過分追求情境創設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
在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特別是一些低年級的孩子,往往因為被老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體現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拋開教材。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所變化,創設的情境還應該賦予一定的時代氣息,不能單純地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數學味”,不能把數學課上成活動課、游戲課。
誤區三:濫用賞識激勵
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被肯定、被尊重、被賞識的需要。賞識教育有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并形成個性化結論。然而,有些教師卻濫用賞識教育,經常掛在教師嘴邊的是“你真棒”。一節課中,一個學生有時會得到十多個“你真棒”。
新課程提倡學生追求思維的創新。然而,一些教師卻曲解了這一理念,對學生的所有認識和見解,甚至不準確的結論,也完全持肯定的態度,并且大加贊譽。這樣做,一方面顯得老師的贊譽太濫;另一方面,容易給學生以誤導,使其難以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難以發現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心態。只有在客觀的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才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