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差生分析
1. 現代教學觀念與差生現象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倡導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逐步達到教學目標規定的要求。教師要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實施教學,使學生能在任務型教學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和調整學習策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這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就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樹立主人翁的觀念,主動參與,耳聽、眼看、動腦、動手的學習策略。這種學習態度的形成建立在學生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之上,而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擁有基本的知識技能。然而英語學習的差生一般不能參與、不敢參與或者只是被動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去。長此以往,他們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逐步下降,在考試中往往會連遭失敗,進而導致他們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念頭。
2. 影響差生的情感因素分析
學生是有差異的,差生是客觀存在的。然而,為了優化我們的教學,適應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我們需要對這些差生進行轉化。那么如何對這些差生進行轉化呢?這需要我們了解影響這些學生英語學習差的因素。這些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家庭、智力和情感等方面。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要使語言學習的過程變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目的是為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情感態度與語言學習和學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情感可促進學生的人際交往。語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溝通思想情感,促進人際交往。人際交往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人的情感態度。情感態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和傳遞。恰當合理地使用語言可以增進友誼和加深情感,改善人際關系。因此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就是學會與人溝通交往,正確運用情感態度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過程。情感態度對語言學習效果有重要影響。布盧姆認為:“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感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當學生擁有了積極的情感,如強烈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強大的自信心、堅強的意志、大膽的實踐精神等,輸入的語言大部分就會被內化和吸收;反之,當學生出現焦慮、煩躁、緊張、膽怯或厭倦等消極情緒時,人腦的語言習得機制就會對語言材料進行情感過濾。學生的消極情緒越重,情感過濾的量就越大,語言的輸入效率就越低。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情感態度方面的困難,使語言學習中的成功體驗與情感態度的發展相互促進。
二、師生相融與差生轉化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差生同樣具有進取心、自尊心,渴望進步。而這些學生在班級中常被同學鄙視,有些教師也認定他們是班級的“垃圾”、“包袱”,加上在社會上受到冷眼,在家里受到訓斥,導致他們心理上的壓抑,自信心不強,從而有了厭學情緒。對于這些差生,教師在教學中應首先從學生的情感態度入手,運用情感策略去感染和轉化他們。所謂情感策略,是指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調整和控制自己的動機、興趣、態度、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差生不愿學英語,關鍵是他們對英語沒有興趣。因為學好英語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這些差生不能做到鍥而不舍。從正面向他們大談學好英語的種種好處,收效甚微;平時“開小灶補差”,也是治標不治本。而如果差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興趣,他們就自然有了學習的動機、信心和意志等情感態度,從而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那么如何激發差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教師在運用情感策略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淡化教師權威,培養學生對教師良好的情感,形成融洽的師生交往關系。俗語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認同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的成效。如果學生對教師產生了畏懼心理,甚至從內心排斥、不信任、不接受他,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提不起興致,激發不出熱情,更談不上語言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學習任務則不能完成,老師最終也會很失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差生更是如此,對英語學科的厭倦,對英語老師沒有好感、沒有熱情,不能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常會發生矛盾沖突,從而影響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那么,如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呢?
第一, 建立融洽的課堂。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英語課堂氣氛,給學生提供“自由呼吸”的空間,才能形成課堂上的師生融洽。教師要走下講臺與學生平等交流,要充當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助學者和監督者。教師要對教學充滿激情,言談舉止要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要創造一種開放、自由、民主、多元的英語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究、自主發展、愉快合作的良好的教學空間。比如,當教師進入課堂時,必須容光煥發、面帶笑容、充滿激情,始終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必須流暢自然、繪聲繪色、形象直觀;對于每個學生的評價都應該是理解、鼓勵與表揚,而不是高高在上、諷刺與挖苦。這樣,我們就能讓學生感覺到你對本學科、對學生的愛,以感染學生的情緒,喚起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他們求知、上進的激情,營造和諧、積極參與的氛圍,使他們高效學習。
第二,師生相融蘊含于平時的點滴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些細節的處理。為了與學生的心靈達到一種默契和更高層次的理解,我們要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在課堂上,我們是教師,要諄諄告誡,誨人不倦;在生活中,我們是長者,要率先垂范,言傳身教;在課余,我們是學生的朋友,要心心相印,開誠布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要學會關愛差生,用“愛”消除師生之間的情感障礙,用“信任”填補師生的心理鴻溝,用“期待”激出學生的智慧和潛力,使他們邁好人生中關鍵的一步。
曾經有這樣一個學生———英語基礎很差,老是記不住單詞。有一次默寫單詞,他竟然一個也寫不出。我在他的默寫本上留下這樣一條批語:“努力吧,下次寫出一個就是你的進步。”以后他果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一次課后他跟我說:“老師,你沒有嫌棄我,我很感激你。”在一次英語早讀課上,我發現一位學生趴在桌上悄悄地哭泣,因為他的頭痛得厲害。了解情況之后,我就立即帶他到醫院看病,幫他買藥并送他回家休息。后來,這位同學不僅感謝我而且主動要求幫我做事。他跟我接觸多了,我們之間也就親近了。我把握機會向他滲透學好英語的重要性,他非常樂意地接受了。此后在課上他非常認真地聽講,課后主動向我請教,漸漸地他在英語上懂了許多,學習的興趣油然而生。成績提高了一些,他更有信心,更樂意與我融洽地交往了。
對這些差生而言,也許老師課上一次小小的寬容或體諒,課后一次生活上的關心體貼、一次敞開心扉的交流,甚至老師得體的穿著和言談舉止都會讓他們產生對老師的信任和友好。他們很想與老師交朋友,他們愿意與老師多交流英語學習上的話題,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就漸漸產生了。以后他們在英語學習上也不好意思打折扣,因為他們不想打破彼此之間真誠的友誼。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曾經回憶說:“我小的時候是個差等生,學習成績在全班40名同學中總是倒數第一,各科成績比較起來,語文成績較好。有一次,我寫的作文交給語文老師,他認為我是抄襲的,并當場諷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傷害。在他上課時,我的眼神總往外瞅,不愿和他對視。后來,換了一個王老師,他衣著儉樸,但很有學問,不歧視我,還鼓勵我,講牛頓、愛因斯坦的故事,他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當我從日本留學回來,第一個想見的便是王老師。”
蘇老先生的親身體驗告訴我們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一個人在小學或中學,在學業上、品德上的暫時落后,并不注定日后會無所作為。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教師給予差生們理解、寬容、尊重、善待、信任,他們就會樂意與你交往,并能把那份友誼遷移到學習上來,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再到“我愛學”,即所謂“愛屋及烏”。對學習熱愛了、感興趣了,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就能體驗、享受成功的快樂。他們會永遠感謝你,成為你永遠融洽的朋友。
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是能夠形成融洽的關系的,而且這種關系對于差生而言是非常需要的。師生之間相互融洽是教學中情感策略運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學習興趣最有效的途徑,而激發學習興趣是轉化差生的關鍵。因此,師生相融對于差生轉化有著積極有效的作用。他們是潛移默化、相輔相成的,可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只有把這些英語差生轉化了,我們才能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優化教學,順利實現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和調整學習策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們要用理解和愛喚起差生們燦爛的笑容,在師生關系融洽的氛圍下,使英語學習成為情感與智慧完美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