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文化背景知識和思維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注意文化背景知識和思維方式,是英語新課標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第二部分提到:“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益、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先決條件。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則是得體地運用語言的保障。” (2003)
根據高中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特點和學業發展的要求,在強調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交際能力由三方面的能力構成:交際能力的第一條標準是語言能力;第二條標準是功能意念方面的知識;第三條標準可以概括為文化背景知識和思維能力。
文化背景知識是關于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等方面的知識,在英語教學中,它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等。而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和語言的橋梁,它既是文化心理特征的體現,又是語言生成和發展的深層機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語言的習慣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別人所說的話,所以如果不熟悉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不懂得用西方思維方式去理解英語語言,就會產生誤會,造成交際障礙。因此只有了解文化背景知識和懂得西方的思維方式才能有效地進行交際,才不至于在交際中碰到“麻煩”。例如,講英語的人聽到別人贊揚,一般說“謝謝”,表示接受,說明自己認為對方的贊揚是誠心誠意的,所贊揚的事是值得贊揚的,因此,不應“假裝自卑”或“故作謙虛”。但是,對中國人來說,聽到別人贊揚時,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的很不夠;或者說自己的成就不過是由于僥幸,或者說是客觀條件造成的等,而接受贊揚則意味著有驕傲自滿情緒或缺乏教養。又如:“吃了嗎?”“到哪里去?”這是我們中國打招呼的常用語,譯成英語“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對外國人打招呼,他們聽起來很怪,顯然對這種問法感到生氣。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
2. 注意文化背景知識和正確的思維方式,有利于增強英語聽力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在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的關系時,有人指出:“掌握語言知識有助于語句結構正確。而熟悉有關文化知識則有助于理解和表情達意。”英語聽力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決于一個人的聽力水平和語言知識水平,超語言知識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超語言知識就是在聽力和閱讀理解過程中所需要的非語言方面的知識,它們不是語法、句法、慣用法、篇章紐帶、篇章結構等單純的語言知識,而是指有關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科技、風土人情、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
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有些材料并不是很復雜,生詞、偏詞也不多,語言的結構也簡單,但學生就是聽不明白。即使聽懂了也只是獲得字面意義,不能從深刻層次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如:
例1 A: Where are you from?
B: I’ll ask her.(Alaska)
A: Why do you ask her?...
例 2 A: Where are you from?
B: How are you?(Hawaii)
這兩個短對話中,在A看來B是答非所問。但如果A 了解美國的地理概況,知道美國有兩個遠離大陸的州Alaska 和Hawaii 時,就不會鬧出把Alaska聽成“I’ll ask her”,把Hawaii聽成“How are you”的笑話了。
在英語閱讀理解中,由于文化的差異,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或概念的不同理解,有時甚至引起誤解。所以,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使用正確的思維方式,擁有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采用必要的手段彌合文化溝壑,進一步提高外語運用能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文化背景知識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在語言運用中的重要性。
例1 A little girl at her first church wedding suddenly whispered loudly to her mother: “Mummy, has the lady changed her mind?”“Why, dear, whatever do you mean?” her mother asked. “Well, Mummy, she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 最后一個句子“同一個男人上禮壇,卻同另一個男人下來”,是理解的關鍵所在,如果我們不懂得英美文化知識中的婚禮習俗,而且還用中國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西方的這種婚禮習俗,就真正產生了誤解,認為那位新娘變心了而無法欣賞到其中的幽默。在英美國家,新娘由父親帶著走上婚禮的神壇,然后交給新郎。但中國的婚禮卻不是這樣。
例2 The congress which assembled Monday for its last session is full of what they call“lame ducks”.(國會于星期一開最后一次會議時,有很多所謂的“跛鴨子”議員。)如果讀者不知道“跛鴨子”的典故,就無法正確理解其含義。在美國總統選出之后,當選總統及官員春風得意,總統所在的黨派揚眉吐氣,趾高氣揚,而前總統及其政府官員,他們即將下任,心情沮喪。美國人稱那些競選失敗、即將離任的官員為“跛鴨子”(lame ducks),指走路一瘸一拐的鴨子,再也飛不起來了。
例3 Peter:Is John a good cook? Mary:He is English.
許多人被這兩句話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Mary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嗎?這不是問非所答嗎?其實不然,這里同樣蘊涵著文化信息。英國人通常都是“bad cooks”,所以實際上 Mary已經回答了Peter的問題:John is a bad cook.
例4 A: What do you think of Mary? B: She is a cat.這個句子看起來非常簡單,誰都知道它的意思。在中國一提到cat這個詞就想到貓是溫順可愛的小動物,人們經常把貓作為寵物。另外,在中國經常說“讒貓”,所以一提到貓就想到嘴讒。如果學生習慣性地還是按照中國式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這句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它的意思是“她是個包藏禍心的女人”,你知道了嗎?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有時語言運用能力的障礙并不是語言本身造成的,而是對英美等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和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文化導入。美國著名的外語教學專家Winston Brembeck 說過:“采取只知語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養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 (朱俊爽,2000)同樣,美國的社會學家G.R. Tucker 和W.E. Lambert對于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現象也曾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該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周如松,2000) 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意識到文化背景知識和思維方式在語言運用中的重要性。
二、在英語教學中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途徑
既然文化背景知識在語言運用中這么重要,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辦法和方法來把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給學生呢?現在我想介紹傳授背景知識的幾條途徑:
1. 利用好現有的教材,運用任務型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在新編高中英語教材中,每單元都圍繞著一個話題,這些話題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因此,我們不難找到相關的背景材料。當我們學完每節課或每一個單元后都應該給學生一個任務,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就應當對英美等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加以實用性的傳授,設計活動場景時決不可以在脫離英美等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與語境狀態下進行。
2. 利用校園廣播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校園英語廣播的最大特點是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由學生主持節目并組織活動,讓學生在播放中學習語言、使用語言。因此,在節目編排時考慮到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心理,主要分以下幾個欄目:①音樂專題。介紹Country Music, Classical Music等幾種音樂,并讓學生學唱英文歌曲,也可以點播英文歌曲。②背景知識專題介紹。題材涉及面很廣,主題為英美學生生活、青年、家庭、社會、職業、節日等。③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
3. 對外籍教師進行現場采訪、座談,并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廣泛閱讀
充分利用聘有外籍教師的優勢,通過學生與外籍教師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可學到許多生動的、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使學生真正增加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 課后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文化背景和社會習慣的書籍、報刊或觀看電視節目,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異域文化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三、在英語教學中培養英語思維能力的方法
1. 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培養學生用英語思考的能力
我們常常討論一個這樣的問題:中國學生與說英語的外國人對話時,速度很難跟得上,認為外國人的語速總是太快,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經常有一個“心譯”過程,他們在聽到英語句子時,首先會譯成漢語,用漢語思維,然后用英語表達出來,所以速度慢。這個“心譯”就是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如果學生不改變這種思維方式,語言運用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教學中,創造類似英美等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與語境的活動場景,進行交際用語的練習。
2. 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語感的產生是英語思維方式的開始,培養語感的方法主要是多聽多練。大量閱讀練習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用英語思維的能力,而且能夠擴展所學語言的社會文化知識。課堂上的閱讀和操練的時間是不夠的,學生必須充分利用好課外時間。
四、建議
1. 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自身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提高,要具備對英語和本族語文化的雙重理解能力,以適應外語教學的要求。
2. 培養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不能走過場,要注意文化層次。由于課文的時空跨度大,文化溝也大,許多課文的背景學生不熟悉,有些主題范疇學生也很生疏。這些需要學習,對認知結構的作用不可高估。
3.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又包羅萬象,教師不要在課堂上盲目花大量時間進行介紹講解。
4. 注意文化背景知識傳授中的思想教育問題。一般認為語言教學突出和強調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是為了更好地運用這門語言進行交際。因此在傳授外國文化的同時也應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過去強調英語教材多選原文無疑是正確的,但這不意味著可以排斥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交際是雙向的,要讀國外的文章,聽國外的廣播,但也要說寫,表達我們的認識,介紹中國的文化。如果不學一些這方面的內容就不能進行雙向交際。
五、結論
外語學習,三分語言,七分文化,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對英語的語言運用能力有著很大的影響。原蘇聯外語教學心理學家別利亞耶夫指出:“在語言學習中,我們必須迫使學生用所學的語言進行思維。”要想提高英語運用能力,就必須掃除文化知識和思維方式設置的障礙,多接觸英美文化,大量練習,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對異域文化的反應速度。作為英語學習者,我們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操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要懂得他們的“心靈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培養運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所以只有我們懂得了文化背景知識和英語思維方式,我們才能更好地運用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