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力求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
1. 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
2. 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空間;
3. 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英語教師要做到:
1. 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 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結和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3. 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
4. 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長。
(三)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本《標準》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
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進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 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
3. 活動要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4. 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5. 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 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四)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為他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教師應做到:
1. 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制定階段型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2. 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式進行學習;
3. 設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4. 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歸納和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學習知識,感悟語言功能;
5. 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五)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教師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文化;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恰當運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展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拓展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做到:
1. 利用音像和網絡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 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
3. 合理開發和利用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圖書館和網絡等多種資源,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七)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拓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表現才能。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如朗誦、唱歌、講故事、演講、表演、英語角、英語墻報、主題班會和展覽等。教師要善于誘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
(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
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為此,教師應做到:
1. 準確把握本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和內容,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研究語言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實際情況,選擇和調整英語教學策略;
2. 發展課堂教學的調控和組織能力,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和方法;
3. 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并能在自己的繼續學習和實際教學之中加以運用;
4. 自覺加強中外文化修養,拓展知識面;
5. 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6. 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