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對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初中生想象力豐富,求知欲強,而新教材中好多插圖正好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
如在講授Go for it!八年級上Unit 2 What’s the matter?Section A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黑板上掛一幅本單元大掛圖,英語課一開始,師生問好,教師發現一名學生缺勤,便問值日生是否知道缺勤同學未到校原因,值日生匯報該生生病情況。教師與值日生示范表演后,學生兩人一組根據黑板上的掛圖談論病癥,并根據不同病癥給出不同建議。這樣,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通過描述第三人的病情,了解掌握了本單元的另一語言結構:
A: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B:He has a toothache. He can’t go to school.
A:He should go to see a dentist.
從而達到綜合運用語言結構的目的。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英語知識,調節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興趣帶動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一生中獲得的信息94%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獲得的,88%來自視覺。可見,視覺器官是人類最重要的獲知器官。為此,鉆研教材插圖能充分調動學生視覺和其它器官,從而獲得最佳的認知效果。
如在講解八年級新教材上冊Unit 5 Section A時,在學生掌握了生詞的前提下,引導他們認真觀察書上的插圖,能使他們容易接受所學內容。運用“What’s he doing? He is v-ing.”來談論他們將要做什么,繼而談論他們能否接受孫明的邀請,使學生很快熟悉本課的語言材料,走進本課的英語世界,充分發揮主體的認知能力,完成語言任務:
A:Can you come to the party?
B:Yes, I’d love to.
C:Sorry, I can’t. I have to play soccer./ I’m playing soccer.
三、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
新教材中的許多插圖圖文并茂,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形象生動,能喚起情感共鳴。教師可利用圖片講授法,使教學內容更具體,更生動,使學生樂于參與,學得輕松愉快,變“苦”學為“樂”學。
認知心理學對記憶率的研究表明:學習同樣的材料,單用聽覺3小時后能記憶獲知的70%,3天后降為10%;單用視覺3小時后記憶中留存72%,3天后降為20%左右;而如果聽覺和視覺同時使用,則3小時后留存85%,3天后留存65%。可見,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聽、視覺并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益。圖片教學的插入改變了以往傳統授課僅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較為單一的教師講授方式,變為圖文并茂的視聽并舉,由教師一言堂變為學生聽說訓練全面開啟的生動局面,將觀察力和記憶力有機結合,使學生積極思維,自主創造出圖片所要實現的新授教學內容,進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 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益
從教育的組成來說,主體、客體和手段向來是三位一體的。多年來,教師大多習慣于主客體直接接觸的教學模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不需任何間接媒體,教師完全個性化的語言、動作及形式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效果,英語課上往往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而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教學效果不佳。
教學插圖運用在英語課堂上,能使學生從直觀上感知新知識,通過觀察獲取表象和基本情節后,初步產生用英語表達的欲望(盡管有時或許只是些零星的單詞或詞組),這時教師再加以引導、鼓勵,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很自然地開動腦筋,進行連貫的思維和創造想象,以豐富圖片上的形象和情節。這樣,教師鐘情廣導,學生融情于學,這種情感的參與進而完善了學生的主體參與,真正達到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教學目的。在這樣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自覺自主地感知、理解,其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由此可見,插圖教學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英語語言機會,也就是說,插圖教學將學生帶進一個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了就用的英語課堂氛圍,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掌握運用英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