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任務型教學的準備階段 有效地實施課堂任務教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課前精心準備是前提。 1. 備教材 新教材的特點是時代氣息較強,更加貼近現代生活,涉及面廣。因此,教學中教師難免會遇到教材涉及的而自己又不了解的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大量查閱資料,挖掘教材,精心備課,從而去設計更好的活動內容,以保證課堂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2. 備學生 任務型教學中,教師設計教學任務首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任何教學任務的設計都要以學生為基礎,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力求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能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語言能力的差異周全考慮,精心設計教學任務。 3. 設計任務 任務型教學要以任務為中心,任務設計的質量高低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設計任務時必須考慮以下四個方面。 (1)任務的設計要明確且貼近生活 明確的任務有利于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想象并調用已有的語言知識技能去完成任務,順利實現語言的目的;不明確的任務有礙學生去完成交際任務,以至喪失學習興趣和信心。另外,任務的設計也要真實、貼近生活。來源于生活的材料學生熟悉,學生在進行活動時也就有話可說。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激活學生的語言知識網絡,便于順利完成交際任務,能很好地實現語言的交際目的。 (2)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性 任務的設計要有一定的梯度,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開始時任務要簡單,以便讓絕大多數學生容易參與進來,隨著任務的深入,逐漸增加任務的難度。這樣不但能使任務得以順利完成,而且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當然,有些任務難度較大,需要學生課前準備,比如牛津高中英語Book 5 Unit 3 Welcome to the unit中的問題:“Do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clone humans some day? Why or why not? ” (3)任務的設計要多樣性 多樣性的任務設計便于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便于多途徑地順利完成語言的交際任務,諸如以下幾種。 ①繪畫式與表格式 如學過“there be”句型之后,讓學生想象設計自己的房間;學過“family and work”后,讓學生建立自己的家庭檔案。 ②辯論式與競賽式 學過相關內容之后,可讓學生對這項內容展開辯論并引入競賽機制。比如,學過牛津高中英語Book 5 Unit 3 Reading “The perfect copy”之后,可讓學生以“Do you think whether we should clone human beings or not?”為話題展開辯論。 (4)任務的設計要有啟發性、發散性 對話是以思維為基礎的語言交際,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心智活動。因此,在設計任務時要設計一些能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探究愿望、具有啟發性的活動任務,便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SEFC Book1(A)Unit 1 Reading 部分有個問題,是講飛機將要墜毀,飛機上有一個科學家、一個醫生和一個老師,且只有一個降落傘,問誰將用這把傘。就這一問題可組織學生展開豐富想象,自由熱烈討論。 二、 任務型教學的實施階段 精心設計教學任務之后就要進入任務教學的實施階段。那么,教師在這個環節如何去實施和調控好課堂教學呢? 1. 教師要具備熟練運用語言知識和調控管理課堂的能力 任務型教學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從“演說者”轉變為“交流者”,同時必須具備過硬的語言知識技能,并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語去調控課堂。 調控課堂在任務型教學中尤為重要,教學活動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因為課堂并不能完全像教師所設想的那樣順利進行,所以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無法預料的偶發事件也是很正常的。這時教師調控管理好課堂就尤為重要了。教師的調控措施、技能和技巧對任務的完成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及時有效地調控,才能較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2. 教師實施任務教學中要自覺地貫徹“P-T-P”自主學習立體模式 任務型教學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而“P-T-P”模式正是展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全新模式。它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Pre-task: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引入話題,激活學生相關知識網絡和掃清詞匯障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及任務的完成步驟,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且始終處于主動的認知狀態,而教師則是任務的組織者、促進者、激發者。 (2)第二階段Task-cycle:這一階段是任務完成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是主體,學生調用語言知識完成教學任務并通過體驗、參與、合作、實踐、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去自主學習,以此來發展他們的聽、說、讀、寫綜合英語技能,而教師則是指導者、幫助者、參與者、合作者。 (3)第三階段Post-task:這一階段是展示成果、交流成果的過程。這一過程學生仍然處于主體地位,他們通過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等方式來調控自己,反思自己,并樹立自信心,同時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教師則是評價者、總結者,要幫助學生進行正確自我評價,發現問題與不足。 通過這一模式,真正使學生實現了“自學———樂學———慣學———論學”,真正實現了師生互動。 3. 活動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完成任務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交際過程。在此過程中,老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言語行為。當學生遇到語言知識障礙時,教師要及時采取措施給予幫助,簡化任務。學生出現語言問題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并總結語言特點及運用規律。 4. 教師要適時評價結果 “評價之于教學,猶春風之于花木”,這道出了評價的重要性。若不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就會嚴重地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后果是嚴重的。只有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度的客觀評價,才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也才能使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達到和諧的統一。比如把學生的“成績”放入學生檔案,這樣每一個學生通過相互了解,就能形成一種比學趕超的濃厚的自覺學習氛圍。這不僅解決了老師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難題,同時也能使學生和家長共享學業成就所帶來的喜悅。 5. 活動中教師要始終投之以情 英語作為一門交際語言,要求師生建立一種平等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親密合作關系,這也就確定了他們的平等地位。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待學生的語言行為應該傾注較多的激勵、包容、關心和理解,而不該是“命令和斥責”。教師要堅信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也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可大大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親其師而信其道”便是這個道理。 三、 總結 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注重語言的交際過程和語言功能的模式,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新模式,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語言運用能力。雖然任務的設計和實施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堅信只要大家不怕困難,堅持嘗試這種教學模式,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對這種模式的把握和運用就會不斷趨于成熟。只有這樣,才能快速地提高英語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我們自身的教學能力,才能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