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家長朋友注意:
首先,要“懶”得有原則。筆者所說的“偷懶”與貶義指向的“懶惰”是兩碼事:不該家長代辦的,家長就要忍住不做,這就是“懶”的原則。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是隨年齡增長而不斷積累的,尤其是孩子的幼年時期,是孩子認識事物,體驗生活的啟蒙時期,自理教育啟蒙得當,往后的能力形成就順利。我們該讓孩子自小就參與刷刷碗、弄頓晚餐、洗衣疊被等家務活,但是,做長輩的總是以孩子手腳不利索,弄不好還會添亂等成人化理由而主動包辦一切。殊不知,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其目的本不在于“工作效率”,這是父母教孩子學習自理的最佳“教育現場”,哪怕孩子真的是添亂,影響了家務質量,我們也要以教育的心態耐心地等待,等待孩子的成長,不能因此而剝奪孩子學習自理的機會和權利。
其次,要“懶”得有分寸。當然,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不是說父母可以不管不問,父母要進行必要的跟蹤指導。凡事都有個“第一次”,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父母要隨孩子一同“蹲下來”,仔細看孩子串鞋孔、系鞋帶,必要時給孩子示范如何打結,有了規范的第一次,就會有順利的第二次、麻利的第三次。也許,讓孩子自己系鞋帶遠不如你的直接“插手”便當,甚至有時還會因此而影響你的上班進程,然而,教育又怎么不會付出成本?
依賴是孩子的天性。少年時期是鞏固孩子自理能力的關鍵時期,隨著學習任務加重,孩子肩上的擔子會隨之加重,可能會以學習為由而把“自己的事”推脫給家長,相當部分家長也就“順理成章”地接受了這一“現實理由”。在筆者看來,重分數高低輕自理能力是舍本逐末的片面認識,該孩子自己動手的事情,父母一定要以堅定的立場責令孩子早做、做好,并以“家庭制度”形式貫徹下來。
再次,要“懶”得有藝術。家庭是教育的主戰場,家長是教育的主力軍,自理教育效果之差異,主要取決于家長的教育藝術--會“懶”。俗語云“懶婆娘養勤快兒”,此話雖不雅,但里邊卻蘊含著家長“偷懶”的藝術。至少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多給孩子生活鍛煉的機會;二是讓孩子覺得自理“有味”。要做到這兩點,當然就得講講藝術,心理學告訴我們,愛聽表揚是孩子的共性。孩子主動做了一頓晚餐,家長回來了,看到孩子的“杰作”后,狠狠地夸一夸孩子,然后有滋有味地享受孩子的晚餐,不管味道有多糟糕,這是孩子走向自理的真正起點。孩子學習自理過程中,有了家長的一路賞識,孩子就會學得主動,自理能力就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