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封閉的孩子家庭缺少開放式交流。如果因為認為原因喪失或部分與人交往的條件,心理學統稱為“交往剝奪”。人生不能無群。童年時代與其他社會成員正常交往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從來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孩子、與父母隔離的孩子,因為各種原因交往被剝奪的孩子,常常比同齡人更缺少安全感,更不容易信任他人,對人的態度更冷淡,也更容易產生抑郁和敵意。在現實生活中包括成人在內,許多人格障礙的形成都與“交往剝奪”密切相關。
親子溝通的模式各不相同,問答式的交流在很多家庭被廣泛應用。它的“好處”是,家長可以第一時間了解自己關心的“結果”,如考試成績、老師的表揚與批評等,缺陷在這種方式以家長關心的問題為中心,而不是孩子“成長的感受”為中心。所以,家長問的積極性遠遠高于孩子回答的積極性,別特是孩子認為答案可能不符合父母期待的時候。
開放式的交流關注的不僅僅是結果,更是孩子自身的感受,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心靈的交流。開放式的交流也包含提問題與回答的形式,但提出的問題本身也是開放的。比如,同樣是關心孩子的學習,有的家長問:今天考語文,你得了多少分?答案只有一個分數,簡單到阿拉伯數字,談話只能到此為止。如果變成問題:今天語文考試的感覺怎么樣?哪一部分比較容易,哪一部分覺得比較難?自己還滿意嗎?當問題具有一定開放性時,回答必然包含更多主動思考的信息。
開放式交流不是家長主導,居高臨下的垂詢,而是親子間平等的對話,是圍繞孩子成長話題的廣泛懂得討論和交流。家長要敞開胸懷接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全部歡樂與煩惱,和孩子共同品味人生,體驗成長,而不僅僅是評價與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