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從小由于家長寵著,愛著,所以都有點任性。其實,任性是每一人童年的產物。子女的任性并不可怕,關鍵是父母用怎樣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任性的孩子不能專門依靠父母的說理教育,因為很多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大道理的。我們面對這種問題,最好的的處理方式是投其所好,正確地引導好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很少的時候,還沒有確定正確的是非觀念、好壞的標準。他并不知道他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和超越常規的。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好孩子做人不能靠說理。說教,那樣孩子時接受不了的,也是不現實的。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應該發現孩子的良好表現,并通過表揚這些表現來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進而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作為父母,應該盡量消除妨礙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的一切消極因素。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嚴肅,嚴是愛的形式之一,沒有真正嚴格的要求,也就不會有真正的愛,嚴格要求孩子,就是要他們在懂道理的基礎上向孩子不斷提出合理要求,并且在生活中實踐中堅持執行。
同時,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時,我們家長一定要有一種恒心,堅持下去,因為教育本身就是有連貫性的。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有周圍或家庭里幾個人同時負責培養時,由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觀念。如果沒有統一的認識,在培養孩子的步調上就可能不一致。
我們必須明確,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是一件工程巨大的工作。他有時候需要我們去表揚,有時候也需要我們去批評和懲罰。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把教育看成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益的人,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父母必須精心注意孩子的成長。這里既有生理上成長,同時還有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成長。注意孩子的言行表現,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道德習慣,注意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在萌芽階段糾正不良的習慣,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同時,我們可能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孩子發脾氣。對于孩子發脾氣,家長既不能盲干,也不能采用打罵的形式處理。父母采用過硬或者過于軟弱的態度都是不對的。最好的是能過迅速而果斷地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以緩和緊張的局勢。我們不要一味的訓斥孩子,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時聽不進去的,也不要要求孩子的行為馬上改正,達到我們的希望期。
在孩子失去控制或者不愉快時,父母都應該做出對他不介意的樣子,讓孩子自己去克服,自我平息。當孩子安靜下來后,父母應該不再追究發生過的事,或再加以處罰,而應該對孩子表示親近。因為這時的親近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任何損害,從而使孩子愉快地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我們作為父母,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方面也不能忽視,要隨時糾正孩子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好是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讓孩子更加自信,有了這種信心,才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克服眼前的苦難。任性不是一件壞事件,關鍵看我們父母怎樣去引導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