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文化前沿,寫“有思想”的作文
有一篇題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學生短文,我們先來讀其中一段:
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有一個八分鐘的“北京時間”,觀眾們都期待著一場能夠展現北京深厚文化根基和博大胸襟的精彩演出。但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一場拙劣的傳統文化“展覽會”。國人為之自豪的種種國粹排隊上陣,好不熱鬧。太極自然是有的,只是成了游于形式的舞蹈動作;旗袍怎能少呢,只是被“改良”成了迷你裙的款式。還有京劇、武術、高蹺……看得在場的國際觀眾目不暇接、興奮不已。然而喧鬧過后,我們開始思考:難道這就是我們弘揚國粹的方式?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還是一次以吸引外國人眼球為目的的俯就?我們從其中窺見了充滿功利色彩和商業氣息的、將國粹作為吸引世界眼光的工具的浮躁思想。
盡管我們可能不贊同作者的觀點,但我們應該學習作者這種對文化前沿的關注和思考的精神。我們應該還記得,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張藝謀傾情奉獻“北京時間”,一時間國內媒體的評論鋪天蓋地,或罵或贊,好不熱鬧。作者的這段文字應該就是從媒體評論中受到啟發,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又很好的切合了他的這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要表現的主旨。
有幾位同學注意到劉心武的紅樓夢研究,為他對金陵12釵命運的重新推論產生爭論;有同學深度研究超女現象,冷靜思考《時代》周刊將李宇春選上封面并冠以“亞洲英雄”;有同學對《無極》和《千里走單騎》展開討論;有同學認真閱讀《秦腔》《狼圖騰》,就作品所呈現出的血性和陽剛之美,在班級展開討論;深圳提出打造中國動漫之都,建設創新型城市,不少同學討論深圳本土動漫及其產業化之路,討論深圳文化和科技創新之路;…… 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
只要我們對近年來的高考滿分作文稍作瀏覽,就不難發現,文化品位和思辯能力成為發展等級得分的關鍵點。中學生不是專業文化工作者,時間、精力和生活閱歷限定了我們對文化的關注程度。這時候,信息篩選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對文化信息進行搜集和篩選時需要注意這樣幾點:一、盡量對整個時代的文化,特別是對文學藝術方面保持一份熱情,比如每月圖書排行榜;二、對最能體現時代特點的文化現象予以深度關注,比如巴金去世,巴金的《家》、《隨想錄》,巴金與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的悲憫情懷;三、對自己感興趣的文化現象做深入研究,比如有同學熱愛動漫,對國際國內動漫發展的最新資訊可盡量搜齊;四、要特別注重那些容易產生爭論的文化現象,文化就是要百家爭鳴,碰撞最能產生思想的火花,比如超女現象,但要注意很多文化也是有底線的;五、要重點關注本土的文化創新,不可對本土平民文化視而不見,比如城市住宅小區文化。注意了這些,就能使我們永遠保持一種源頭活水,而不至于腦筋生銹。
在對文化信息進行搜集和篩選時,我們既要采百家之長,更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有自己的真知灼見,不可人云亦云。專題研究、模擬辯論和寫文化評論不失為好方法。
我們來看一位同學所做的余華專題吧。這位同學認真閱讀了《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吶喊》,對其新作《兄弟》也沒放過,搜集關于余華的評論,還看了電視劇《福貴》,搜集媒體對編導違背原著精神的批評,此外,他還找來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閱讀。他創作《活著的幸福,生命的宣言》重點突出了余華“以死亡的方式寫活著”的殘酷和震撼,對《活著》的情節簡介抓住了死亡故事這條主線,要言不繁,對福貴的形象分析突出其活著的艱難和堅強。“《活著》向我們講述了太多的情感”一段,對書的最后一句話的評論,自己和親人的經歷和感悟,都是很感性的也是令人感動的。與《老人與海》的比較很準確。作者所做的與余華相關的外圍材料收集整理工作,這些材料的運用增加了文章的厚實。我們在寫書評時,關鍵是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評論者的獨到觀點,中學生不妨多一點感性的評論。書評不可寫成故事簡介,不可脫離文本。
模擬辯論帶有智力游戲的性質,是就一個文化熱點展開辯論,既可由同一人扮演正反方,又可以兩人和多人按正反方進行辯論。如前所述超女,電視劇《福貴》與《活著》的原著精神等,都可從正反方加以設計,模擬辯論雙方都要設法從最多的角度用最有力的論據去駁倒對方。
關注文化前沿,不僅可以文化評論的形式體現自己的“研究”成果,還可以故事和人物的形式去演繹小說,還可像余秋雨先生那樣演繹文化散文。
事實上,有不少中學生提起文化前沿就不感興趣。一是不要把文化前沿神秘化,認為它高不可攀,其實我們口里哼的周杰倫就是一種文化;二是有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還得努力去適應它,畢竟起碼高考還是要過的啊。什么?你要出國留學?那更得關注文化了。
關注文化前沿,不僅能建構人的文化品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更能使你激揚文字,瀟灑揮毫,寫出有思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