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呢?中國人歷來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這種粗暴的家教方式只能摧殘孩子的心靈。教育孩子只能說服,不能壓服,用信任交換信任。打罵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而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時代在變,家教觀念也在更新,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當然也不可能不變。也許父母會感到疑惑,如果把棍子收起來,是不是就會寵壞孩子?其實,當孩子犯錯時,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自已負責,反而更能培養孩子獨立而理性的人格。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人們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人各有各自的興趣與喜愛,不能勉強,也不應該勉強。文雅一點的古訓就是:“人各有志”。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已特別喜歡的東西,無論孩子喜歡什么,都是他個人的愛好和興趣。這種愛好和興趣不僅使他的情緒有所寄托,也使他能感到踏實和安定。一、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容忽視 每一個孩子就像是一本書,需要父母用心研究、用心解讀,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父母才是最好的啟蒙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興趣愛好不容忽視。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強迫工作時違反心理學原則的,而且一切有效的活動,都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興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發揮。當孩子做自已感興趣的事情時,她往往能夠全力以赴。二、教育就是要找到孩子的優勢 自然界沒有一條相同的河流,也沒有一座相同的山峰,更沒有一片相同的樹葉,更不會有一個相同性格的人,所以,作為家長的不要用別人孩子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每個孩子的興趣都不一樣。在生活方面,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存在的。在孩子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孩子的個性和興趣應該得到較好的發展,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弄,人們對有興趣的事情往往能容易投入,反之,則難得成就。人生最可悲的是一生對什么都沒有特殊興趣和愛好,孩子最不幸的父母憑借自己主觀意志扼殺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成功的教育應該找到孩子的優勢,充分展示孩子的優勢,孩子的個性是有所差別的,所以,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天賦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