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親子溝通中最常見的一種方式。語言直接表達了父母的思想,孩子也更容易直接表達父母的思想,孩子也更容易直接明白父母的意思。但是,令很多父母感到奇怪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講話時,孩子很多心不在焉,就是左耳進,右而出,甚至有時候會嫌媽媽講話太煩,干脆捂起耳朵起來不聽。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孩子情緒不好時,父母會擺出一副家長的氣勢,指責,恐嚇,甚至打罵孩子。
如果孩子總是聽不進我們的話,父母首先要檢查一下自己的說話方式,另外,父母還需要掌握一些和孩子溝通的技巧,事實上,只要父母說話注意講話技巧,不僅能夠達到我們理想的目的,孩子還能認真聽下去,并且很高興地接受。
如果孩子總是聽不進的話,父母首先要檢查一下自己的說話方式,另外,父母還需要掌握一些有孩子溝通的技巧。只要父母掌握了一些說話的技巧,任何孩子都會成為聽話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溝通之前,自己先熱身是很重要的,父母帶著誠意去和孩子溝通,但是卻很難見效的,其原因就是孩子對父母的直切主題感覺很怪異,另外,父母喜歡以質疑的形式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的自我防御機制立即啟動,接下來父母無論說什么,聽到孩子耳邊,都成為了惡意的批評。因此,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要有談話的預熱動作,等到彼此間建立了值得信賴的談話氛圍之后,再開始談話的主題。
很多父母都知道贊美孩子的重要性,其實,父母在贊揚孩子時,不能簡單地說:“你真棒!”而是更要贊美孩子的努力。父母在贊美孩子時,最好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進行贊揚。
我們在批評孩子時,也要有一定的訣竅,父母批評孩子,首先要遵循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批評孩子的行為,而非批評孩子的人格。父母要學會建設性的批評孩子,所謂建設性的批評,就是指當孩子的行為不當時,父母應使用建設性的批評技巧來開口,以成功的協助孩子矯正行為。
父母要用孩子的語言來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孩子的好奇心都很重要,每個孩子的小腦袋都裝有很多“為什么“面對這些看似可笑的問題,父母千萬不要覺得煩,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是媽媽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