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要想在高考語文學科中拿到高分,一半是靠聰明和拼命,一半是靠運氣。我參加過高考命題,也擔任多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我們中心組的五個高考閱卷組負責人總要把卷子做一遍,結果往往是兩人錯了,三人對了;三人錯了,二人對了……幾乎沒有一道題大家的答案完全相同。有一次我們的答案竟奇跡般的完全一樣,但打開命題人的標準答案一看,居然全錯了。如果說連我們的答案都不對?那么,怎么要求學生呢?
所以我們說,應試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專制主義。這就是“人”不見了的重要原因:限制人的自由發展,限制人的個性發展,不讓學習者有獨立的思考。這就是教育的專制主義。
上海作文題06年《我想握著你的手》、07年 《必須跨過這道坎》、08年《他們》,這些題目都可以用一個模式來套,都可以寫關心弱勢群體。比如,06年寫“我想握住民工的手”;07年寫“必須跨過與民工差距這道坎”;08年寫“他們是一群民工的子弟”……而事實上,寫這樣文章的人,也確實得了高分。這樣的題目只要事先準備幾篇,還有什么不能應付的?還需要讀書干什么?這樣的作文題,怎么能引導同學們獨立思考,怎么能促進學生刻苦讀書,完全可以投機取巧的。
而國外的高考作文是怎樣的呢?美國芝加哥大學出過這樣一道作文題:“想象你是某兩個著名人物的后代,誰是你的父母呢?他們將什么樣的素質傳給了你? ”;新加坡有過這樣一道高考作文題:“科學提倡懷疑精神,宗教信仰鎮壓懷疑精神,你對此認可多少? ”
再看看法國08年的考題:“文學類考生選擇題(三選一):1)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對于思想桎梏的解脫?2)藝術品是否與其他物品一樣屬于現實?3)解釋亞里斯多德在《尼格馬科論倫理》中有關“責任”的論述;科學類考生選擇題(三選一):1)欲望是否可以在現實中得到滿足?2)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較有什么意義?3)解釋休謨在《道德原則研究》中有關“正義”的論述;經濟社會類考生選擇題(三選一):1)人們是否可以擺脫成見?2)我們可以從勞動中獲取什么? 3)解釋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關 “德行”的論述。
這樣的題目,沒有讀過許多書,沒有獨立的見解,是無論如何寫不出的。
當然,這里有國情關系,學生、教師所處大背景不同。老實說,拿法國的這些題目來讓我們高中教師寫,未必有人能寫出多少東西來。我自己,就無話可說。由于長期的布置習題,批改作業,講解習題,教師們也成了機器。
如果說高考出題是 “專制主義”,那么為了應付高考,現在的中學教育都是“訓練主義”。即為了一個功利的目標,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訓練體系。訓練主義的本質是要速成。就像流水線那樣,可是,人的精神成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連作文也是搞訓練。語文教育不是讓學生讀原著,而是讓他們背“標準答案”。其實那些教輔材料的答案,只是編材料的人的意見而已。這種習題,非但無益,而且有害。它阻礙了孩子們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學習更反感。
訓練主義,把每個人的訓練成為沒有思想,沒有個性的沒有獨立人格的工具。還談什么創造能力,實踐能力?還談什么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在這種違背人成長規律的教育下。當然,我們的“人”就這樣不見了。杜威說:教學猶如買賣,只有教師積極地賣,沒有學生主動的買,買賣沒做成,也不會有真正的教學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