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大多數在談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時,都能脫口而出,說要信任孩子,要尊重孩子,可是生活當中,如果你細心觀察你的周圍,有不少的家長,特別是媽媽(也是,因為帶孩子還是以媽媽為主,)有習慣性反對的習慣。什么是習慣性反對?就是不經大腦思索,不去想為什么,只要是孩子做到的,說的,就輕易地下結論,下判斷,給答復:不行,不行,不能,不可以等。
為什么這么說呢?舉個例子,今早過關時,排在我前面的媽媽,一會低頭把弄手機,一邊對著手機聊著沒實質內容的天,不斷地抱怨,前面的隊伍太長了,這樣的小朋友會遲到的,為什么不多加入人手呢?她都不忘順口對排在后面的兒子說:“不許跑,別動,別去搖欄桿,給我好好站著?!边@個兒子看上去不會超過四歲,很精靈,媽媽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對她來說好像沒聽見,仍然自顧自地消磨屬于自己無聊的排隊時間,反而是媽媽態度的焦躁,語氣越來越嚴厲,聲調越來越高。照這個發展形式,小男孩如果再不好好站,媽媽該動手了??吹竭@里,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是的,這里沒有尊重,當然沒有同情心,你好玩的手機,可以打發時間,你的小孩呢?他能干什么?站著發呆,如果真是這樣,估計你得苦鼻子,因為他是個四歲的小孩,因為這個年齡就是好動,因為他就是對大人視若無睹的護欄充滿著好奇。你有想過嗎?你沒有理解孩子因為生理年齡特有的行為表現,習慣性反對他。不可以,不行,不能。真的,就是沒有的。我們不習慣解除反對的習慣,就真的談不上尊重孩子,在那么多人面前,不斷責備孩子,更不顧孩子背后還排著其他小孩。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建立起來呢?
是不是要好好反思一下?
小朋友是從家庭里學習到了人際關系技能得到。很難想象一個在家庭中經常會受到父母批評,或者說沒有得到父母經常性贊美的孩子,能成為一個別人喜歡的孩子嗎?
你是愛的,可是愛對了嗎?
愛是需要學習的。家庭教育,一天一天,一點一滴,有什么比養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更重要?有什么要比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更有意義?
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們不是要愛得更加努力,而是要愛得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