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門學科知識都呈現一個立體化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存在著知識發展的縱向脈絡,又存在著與其它學科相互聯系的橫向支脈。縱橫交織,產生了知識的層次型網點。在眾多的網點中,有一些構成了知識主體,稱為知識支撐點。在多數情況下這些支撐點就是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概念,基本聯系。縱橫點式教學法就是以知識的發展為軸線,以知識支撐點為突破口,以相互聯系為引導,逐層揭示知識的本質的一種教學方法。
“縱橫”實質上就是知識的結構,實踐證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對全面理解知識的實質是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課不能涵蓋一門知識的全部,而僅僅是滄海一粟,點明一次課的內容在整體知識中的地位,或由其它知識點過渡而來,可以使學生建立一個整體印象,而并不僅僅局限于一個知識點的小圈子里。
過去的教學往往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一門課程學完了,學生往往要求教師將全部內容串講一次,或幾次。這就是因為學生學到的(事實是教師教的)東西在腦子里是零亂的,沒有結構化,形成不了整體概念。盡管串講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這時建立起來的結構仍可能是不太結實的支體,缺少必要的框架,有一些東西可能沒有組合到結構中來,造成了知識的丟失,或游離于這個結構周圍,沒有形成強有力的聯系。
縱橫點式教學法就是在課程進行的同時,將框架和實體一起建立起來,特別重要的是較先建立框架,再填充實體,這與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正好相反。這與工程建筑的步驟恰好相同,即先搭好主體框架,然后才逐步完善實體,這樣的建筑方結實。如果走相反的過程,可想而知這工程必定是不合格的。縱橫點式教學法借鑒了這一工程建筑原理。教學中出現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如《電路分析》中有一節內容“節點分析法”,我們把這一內容的教學過程與建筑工程作一類比:節點分析的原理(依據,方程的實質,方程的個數)——主體框架,節點方程的列寫法(獨立變量的選取,間接變量到直接變量的轉換等)——基礎實體,特殊問題的處理技巧——粉飾與裝修、補漏,顯然可以看出重點所在。然而過去用這樣一種教法:選取一組變量,以特定電路寫出方程,整理出方程一般形式,套作,再講特殊問題的處理方法及技巧,事實上,這里的特殊問題處理方法及技巧正是對教法的補漏,并不是它的進一步發展,學生忽視了對方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