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勒的教學模式與早期的教學原理 一、道爾敦制 其實施步驟首先要布置作業室或實驗室。每一學科有一間作業室,學生可自由到作業室去自學,并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作業。其次是要與學生訂立合約或月約。各科教師在學期開始就根據每位學生的程度指定學生每月所要完成的作業,因此,每位學生的合約不相同。在本月的合約完成后,學生必須通過考試才可簽訂次月的合約。實行道爾敦制所強調的是學生自學,教師僅在必要時提供指導。學生依自己的速度學習,不受其它學生影響,也不受上課時間表的約束。這些特色正是凱勒的教學理論之依據。 二、文納特卡制 文納特卡制的教學活動分為兩部份: 1.是個別教學的活動,以學習基本知能為主 2.是團體活動。 其所實施的個別教學程序是: 1.確定課程目標 2.編輯可供兒童自己學習、自己校正的教材 三、莫禮生的熟練公式 「熟練公式」即「教學前的預測驗→教學→測驗教學的結果→修正教學方式→再教學→再測驗教學的結果→達到完全純熟程度」。 四、編序教學原理 由教師預先編選教材和問題,提供學生自學并作答,再由學生自行核對答案無誤后才繼續作答。其教材有采取教科書式、卡片式及教學機等三種方式以供學生學習。
一、卡羅的「學校學習模式」理論 性向應該也可以反映出學習的速度,亦即有「快與慢」的區別。學生學習的程度與學生真正用在學習的時間、學生應該要使用在學習的時間有關。學生愿意去學習的時間量、學習的機會、學習速度、教學的素質及對教學內容的了解能力有關。 二、布魯姆的精熟學習 循序漸進式的單元考試及有系統的改正學習困難,可提供學生更適合的教學素質,且大部份的學生會有相同的學習成就以及相等的學習動機,甚至連學習速度也會很接近。此理論應用在班級教學時具有下列特征:與傳統方式一樣以團體的學習方式為基礎;學習的進度是由教師控制而非由學生自訂進度;教師是主要的教學來源,其角色是教學的領導者;較適用于傳統班級情境,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場所,并以全班學生為對象。 三、史肯納的增強學習理論 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史肯那的增強理論,學習后立即給予回饋會使學習獲得增強。 每一位學習者的性向、能力、興趣、學習方式、認知型態、學習速度、人格特質等都有差異。因此每位學習者所需要的學習時間也都不同。如有些學習者在某一學科有特殊興趣和資賦,其學習速度較快且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