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知道,家長說話的態度和說話的內容一樣重要。有助于孩子成長的溝通的態度是這樣的:“總的來說,你是個可愛能干的孩子。只是現在出現了些問題,需要注意一下。你自己一旦認識這些問題,你就能負起責任來”;而詆毀孩子的溝通態度則是:“你是個找人討厭又無能的人,總做些事情,最近發生的這件事情,再一次證明你又錯了。”
父母厭惡的眼神,輕蔑的語調能很深地傷害到孩子。然而,如果孩子屈從于“笨蛋”、“粗心”、“不負責任”這樣的語言時,他受到的傷害將是雙倍的。語言是具有殺傷力的,也是有間延續性。最糟糕的是,將來的一天,他會用這樣的語言反過來傷害自己。
如果是讓孩子做舉手之勞的事,我們常說“請把水遞給我”或者“請把門關上”,請在這里是個禮貌用語。我們向孩子提出一個小的請求時,說“請”,也是給孩子樹立一個符合社會禮儀的榜樣。
除了孩子們的想法,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
我的要求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年齡和能力?你認為我的要求合理嗎?能否讓他選擇什么時候去做,而不是總是“馬上”?能否讓他選擇怎么去做?房間的設施是不是可以改善一下?是不是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手,只知道讓他干這干那的?
經常挨批評的孩子會比較敏感。即使溫和地說“該吃午飯了”對孩子來說,也會像指責她“天生健忘”。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和認可。避免使用隱含著否定或者忽視的語言。
如果能通過幽默而讓孩子聽話,你的話就會更有說服力。沒有什么比小幽默更能刺激孩子去做事情。它能讓孩子在家里振作精神。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天生的幽默感,在日常的爭吵中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