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順利地解決孩子的問題,我們在解決問題前,需要對孩子進行一些心理暗示:
家長要盡可能地接納和傾聽孩子。盡可能地得到一些忽略的信息和感受;避免武斷、評價、說教;不必擔心是否擔心立刻見效。我們沒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說明還需要認真思考、仔細調查以及更多地討論。
在討論問題之前,我們要更多地在乎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我們的態度應該是“這次我真的想弄清楚孩子的感受”,只有當孩子覺得被傾聽、被理解的時候,孩子才能考慮到我們的感受。
要說出我們的感受和需求。如果我們不斷地說出自己的擔心、憤怒和郁悶的時候,孩子是很難聽下去的。
和孩子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我們可以讓孩子先說出自己的想法。最關鍵的時候,對任何一個想法都要避免評價和討論。當我們說出“這個主意不好時”的時候,整個過程就前功盡棄。家長要接納所有的想法。往往最不受歡迎的想法,會引出最好的、最有效的解決辦法。關鍵的一句是“我們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盡管這個寫的過程不重要,但是會讓人覺得大家都受到了尊重。
要善于提出哪些我們哪些能接受、哪些不能接受、哪些需要付諸行動。我們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貶低的話,如:“這是個愚蠢的主意”;對于好的主意,要跟蹤執行。找到一個課執行的解決辦法,會讓我們欣喜。
在和孩子制定的計劃執行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貫徹不下去了,怎么辦?這是需要考驗我們的決心。我們可以選擇回到原來的說教和懲罰,也可以選擇再做計劃。家長要明白,有時候一種方法并不是永遠有效的。比如四歲適用的方法,到孩子五歲的時候就不適用;冬天用的方法,到孩子春天就不適用。生活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的過程,重要的是讓孩子覺得是他在參與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問題。
每次都需要用到“解決問題”的每一個步驟嗎?任何一步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如果用了所有的步驟,我們和孩子買沒有達到共識,怎么辦?而且這是有可能的,通過討論問題,使我們了解到對方的需求和感受,這也往往是我們在解決難題時所期望的。有時候,我們需要用時間去思考。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我們坐下來解決問題,我們該怎么辦呢?有一些孩子不喜歡這個方法。對于大一點的孩子,把同樣的思路寫在便條上,也一樣有效果的。
當孩子出現不同問題時,家長要學會靈活地解決問題,不滯留問題,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都是用一定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