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師眼中,好生和差生都是自己的學生,不應另眼相待,而應該在差生身上花費更多的心血。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培訓教師不愿意教差生,其原因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帶差生困惑多多。
要想提高差生的成績,老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我們在帶差生時,缺乏一種成就感。小編就親身經歷這樣一個事例,一個成績很差的男生,經過一個學期20來節課的補習輔導,結果在分數上表現進步不是很明顯。到結局父母不理解老師,在教學費上和老師扯皮,不愿意支付補習費。
其實,小編在這里要說的是,每一個差生的背后都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父母。當孩子學習行為習慣出現問題時,首先要擔負起責任的應該是父母,不而應該把這些責任全部推卸給學校和老師,很多教育學校并不能代替父母。如果一個孩子連父母都無能為力的時候,老師也許并不會有更多的高招和對策。
差生的形成,絕大部分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關系,教育應該從孩子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就應該抓起,不要等到孩子出現問題,或到了初中再來抓,那個時候已經晚了;我們沒有更多的理由去指責孩子不聽話,頑皮淘氣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教育方式不對,可能會導致這種天性向不好的方面發展。
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不要操之過急,需要給孩子和老師更多的教育時間,諸如學習成績的提升也是一樣,揠苗助長的心理切切不可有。家長應該在看待孩子教育問題時,應該放大孩子的優點,少看到孩子一切缺點,多給孩子一些賞識和贊揚。好的孩子都是經過家長不斷賞識而培養出來的;打擊和指責只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可塑造的,需要家長在孩子身上多投入時間和精力,我們在孩子身上的付出都是可以取得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