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比賽喪氣多
“現在對學生的作文批評多于表揚,責難多于幫助?!贝筚愒u委、《新讀寫》雜志主編錢漢東說,不要說日常的作文教學,即便學生滿懷信心地去參加區里、市里乃至全國的作文比賽,大多數情況是被弄得灰頭土臉,不是被指責“立意不積極”、就是被說成“編造痕跡太濃”,而一些頗有新意的文章,也會被一些“專家”挑出“語病太多”“中心不明”等諸多毛病。
真實質樸應好評
此次的“讓青少年讀懂中國”閱讀大賽,首次嘗試了學生、教師、家長同場作文競賽?!爸腥A文明的主體漢文化就是融合了各民族眾多文化之后形成的,這個過程至今還在進行當中,而且會延續無窮。請根據蘇叔陽的這段話,寫一篇千字讀后感?!睂τ谶@道出給高中生和他們的老師的題目,在評審中留給評委們的總體印象是,高中生們對文化積淀的理解與闡釋,有不少寫得比教師更出彩,也更具新意。而對相當一部分還很稚嫩的文章,錢漢東說,只要文風質樸,只要思想真實,就都會獲得好評,“畢竟這不是中考和高考要分分計較,給孩子們的自由表達甚至天馬行空多些鼓勵、多些認可,這又有什么壞處呢?”
言傳身教樹榜樣
由于這次閱讀賽的藍本是供小學、初中和高中選用的新編教材《讀懂中國》(遠東出版社出版),全套九冊系列叢書涵蓋的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瑰寶,如文學、藝術、科學、民俗等。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師在推崇這本新教材時說:“一名中國學生不經歷中華文化的學習、熏陶、洗禮,就會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然而,從此次大賽反映的情況來看,稍有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的青年教師及年輕的家長,他們本身的國學底子就十分淺薄。所以,評委們感嘆,與其對孩子們的作文橫加指責,不如先從教師和家長的自身文化修養與言傳身教上多找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