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中,我們對于科目進行分類,可以有很多種分類方法,其中的一種,就是將我們目前所學習的各個科目分成文理兩科。文科科目主要是偏向于人文文化方面,而理科科目則更偏向于科學文化上的學習。所以對于這兩類,不會孩子往往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些許的偏科狀況,可能有些孩子會更加偏向這其中的一科,比如有些孩子文科類科目學得更好,而有些孩子則在理科科目上更加擅長,而家長們對于這種現象往往會認為孩子是因為思維上的不同導致了在科目學習上的差異。
在這當中,甚至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這種情況是正常現象,認為孩子這種現象是因為先天發育所造成的,但事實上不是的。我們剛開始出生時,確實會因為基因一些方面以及一些外界環境影響,造成我們的大腦思維發展出現一些差異,但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改變這種現狀。并且,這個改變,更多時候比之先天具備的比例要更加高。
文科科目大部分孩子在學習上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因為對于人文文化,只要能夠做到好的理解,基本上學習起來就不會太艱難,當然在這個基礎上,想要去學得更加深入更加好,也是要付出許多的努力的。而理科科目可能對于許多孩子而言,則會具備有一定的難度。廣深家教網自開辦以來,我們所迎來的家長和孩子當中,就有接近65%的家長和孩子是為了孩子的理學科目學習而來,所以足以可見理學科目對于孩子們而言的難度所在。
在這些家長孩子中,我們也分別與家長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嘗試去分析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我們與家長們交流的過程中,大部分家長會跟我們說這句話:孩子天生邏輯能力就不太好。一開始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就感覺不太舒服,因為從事教育行業十幾年來,我們最不少聽到的一個詞,就是“天生”,而我們經常用我們的時間推翻的詞,也是“天生”。對于從事教育行業的我們而言,我們始終堅信一句話:天賦或許很重要,但是沒有后天的努力一定不可能成功;而沒有天賦或許會很艱難,但是這一個缺口是我們可以用努力彌補起來的。進而我們開始與孩子們溝通,我們嘗試問孩子:“你喜歡數學嗎?你喜歡物理嗎?”許多孩子都會回答我們不喜歡這個詞,而當我們詢問原因時,幾乎所有的孩子的答案都很一致:“因為我學不好。”
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是因為學不好而失去了學習這個科目的興趣和信心,進而導致科目差的結果。但偏偏這兩者——興趣和信心,就是我們做好一件事情最為關鍵的因素,興趣決定了我們有沒有動力去做這個事情,而信心決定了我們在做這個事情的過程中能夠堅持多久。所以這二者對于孩子在學習上的重要性也就可見一斑了。
緊接著我們又向孩子了解了平日里對于偏理科性的科目是如何學習的,孩子們的回答則大不相同,但是對于這些回答,我們總結出了問題:大部分孩子在上課時能夠聽懂老師對于知識點的講解,下了課也會及時進行復習和練習,但是往往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就會發現自己雖然知識點聽懂了,公式也背了,但是題目還是不會做,甚至無法理解題目表達的含義。我們針對這種現象,抽樣選取了一部分孩子,為這些孩子展開了測試課堂,就是集結成一個小型班級,為孩子開展了“三堂課”活動,我們希望在這個互動中發現孩子們存在這種問題的原因。既然發現了問題,那么我們就要分析問題,只有知道問題根源所在,我們才有相應的措施去解決。
經過了長達一個月的時間,我們終于找出了問題: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在理學科目學習中沒有做好原理與實際的結合,原理事實上就相當于我們是在紙上談兵,而應用到實際,就是我們要開始動真刀槍了。所以,我們只有在將原理吃透了,分析徹底,并結合一部分例題進行理解,才能更好地做到應用。而還有一部分孩子則是因為家長們缺乏對于孩子在理學科目上的鼓勵和支持,我們都知道,許多家長經常會在孩子年齡尚小時就為孩子準備許多書籍,為了給孩子更好地打好人文文化的基礎,但事實上,邏輯能力也是需要培養的,也是可以從小培養的,小到我們給孩子講一個短故事讓孩子去嘗試循環重復一邊,大到讓孩子分析一個現象的原因,這些都是很好地鍛煉孩子的邏輯能力的方式。
所以,不管是家長或是孩子,一定不要認為學習是天生的基因決定。我們一直相信,只有努力是學習的決定因素,而非其他的一切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