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寫了一篇文章來和大家溝通交流關于聽課與記筆記之間的關系所在,以及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好聽課與記筆記這兩件事情,而今天我們也將就這個話題進一步討論。這里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所討論到的要點。簡單來說,我們經常強調聽課要做筆記,但也因為這份強調,讓許多孩子可能以為記筆記重要程度非常高甚至比聽課還要重要的事情。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我們和孩子們強調聽課時要做筆記,其實應該是要在聽且聽懂的基礎上,去找到一些需要記錄筆記的點,方便我們后期對于知識進行復盤時可以拿出來學習。所以總結起來,聽課與記筆記,其實本身應該是兩件相輔相成的事情,對于我們的聽課效果影響非常大,且缺一不可。
因為我們在每個時期里所學習的知識會是非常雜亂的,那么如果我們僅僅只聽課,即便我們可以做到把所有的知識都聽懂,但是這也只能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臨時記憶,而不會形成長久記憶,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原因。那么如果我們如上一篇文章中所舉的例子——我們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對于老師所提到的內容以及老師所書寫的板書都一一記錄入筆記中,那么這樣其實就失去了老師們講解內容的意義,因為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會對于一些文字內容不太理解,那么這時候老師們對于這些知識進行一個拓展解釋,其實也就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去理解好相關知識點。所以,對于聽課和做筆記,我們應該更好地幫助孩子去培養好一個狀態:做好對于上課時的聽課和做筆記之間的協調。下面我們就來展開談一談具體應該怎么做才能夠更好地去協調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首先,對于學習的過程,我們也可以用整體和個體的觀念來思考。而一般而言,我們在使用整體以及個體觀念去思考學習時,我們建議孩子們可以先找到一個最大的整體,然后將這個整體拆分為一個個的個體,這個過程我們就做到了一個拆分的效果,將大任務變成小任務,緊接著我們就可以對于拆分好的一個個的個體看待成一個整體,再次進行拆分。通過拆分的思想,我們逐漸會發現,其實每一個對于我們而言,很艱難的大任務,都是由許多簡單的小任務來組成的。舉個例子,我們對于一篇課文的學習,在課本上多篇課文中,它可以算是一個個體,而對于我們在學習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其實它也可以算是一個整體。那么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們既可以大概分為三個階段:課前、課中和課后。到這一步我們就實現了二次拆分,那么到這里就結束了嗎?并非如此,我們還可以把每個階段中所對應需要做的事情去羅列出來,這又是一個個的個體,一般而言到這里就可以了,但是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結合實際任務繁雜度和難易度對于任務進行一個拆分整合。
而我們之所以要將學習階段劃分為三個,其實也是根據人的大腦思維方式以及我們的邏輯來劃分的。在課前,我們可以先對于知識進行一個熟悉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個預習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我們一般可以大致了解這部分知識點里的重點、難點以及我們不理解的點,而認識這些也就是我們預習的意義所在,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預習的效果去更好地找到我們聽課的重點,最為關鍵的是,這樣更有利于我們抓住記筆記的重點所在。其實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就有說到,并不是老師所講述的每一個內容我們都需要記錄下來,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找到重點然后記錄下來。那么這個重點到底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我們上面所提到的三點:重點、難點以及我們不理解的點,再加上易錯點。易錯點我們一般很難在預習的時候發現,因為這其實是一個經驗所致的問題,而老師們的經驗肯定要比我們深厚很多。所以預習的重要性這時候也就體現出來了。而到了課后,我們就需要對于自己前面所學習的知識進行一個復盤的過程,一方面這樣做可以加深我們的印象,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過程找到前面所不理解點的答案所在。
所以,幫助孩子培養好一個正確的聽課過程,其實所涉及到的是孩子在學習中的整個狀態連貫性維持,并且孩子在學習上方方面面都會互相產生影響,相輔相成,我們只有做好每一個環節,才能夠保證整體的運行是流暢的、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