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和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時,常常會發現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產生一些想法,那么這時候并非是我們與對方的想法是絕對的一致的,而專業而被稱之為思想的碰撞。那么對于思想的碰撞,在我們對其進行處理時,如果處理得當,那么就是利于我們與對方共同的發展和成長的,而如果處理不當,那么也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必要的糾紛和沖突。而對于這些思想的碰撞,往往我們也可能會對于他人產生一些要求的想法,比如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中,可能孩子有時候對于一些事情的思考和處理方式并不太合適,那么這時候我們也就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引導和糾正,而這其實也是我們對于孩子再處理事情的方式上的一個要求。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很容易就發現,在我們成長和漫長的人生過程中,我們其實很經常會對于他人有一份自己內心的期待,當然這其實也是我們對于他人的一份要求,只是我們不一定會將其傾訴出口罷了。但我們也會發現,我們對于他人,比如家長發自于內心對于孩子們的一份期待,許多時候孩子可能是沒有那么容易做到的,而大部分時候孩子甚至還會認為家長們的要求并不太合理,那么這又是什么原因呢?所以我們今天想在這里和我們的家長們來談一談這個問題:律人必先律己,只有我們做好了,才能夠并且有資格去給他人做要求。
把我們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來看待,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的少年時期,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希望自己可以按照內心的想法去做事情。雖然在我們年齡較小的時候我,我們也會比較希望可以依賴家長們,因為這時候的我們內心其實是沒有那么強的獨立性的,同時也因為我們在年齡較小的時候其實是不太具備對于自身的保護力的,所以這時候的我們往往會比較容易對于身邊人產生依賴性。但是當我們來到青春期,慢慢成長后,其實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這時候的我們會慢慢產生一些獨立的想法,希望依靠自己去完成事情,并且也會比較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現事情的完成,這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發展趨勢,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是要慢慢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才能夠更好更快地成長。
但是對于我們而言,我們其實也需要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們很多時候的想法都不一定是正確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把這些不太正確,或者說是不太恰當的想法去改正呢?其實很簡單,古語有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有兩種方式去更好地看到自身當前所存在的問題,一是我們自己跳出自身的圈子,站在一個旁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當前的環境和所做的事情;二則是通過身邊人的觀察,來告訴我們這樣做是否合適。我們今天和大家討論的話題也主要是和第二種方式相關。
對于第二種方式,通過身邊人的觀察,其實也不完全就意味著是準確的看法。而現在我們想從兩個角度來展開談一談對于這個方式的不同看法:
第一個角度,從被觀察者的角度出發,在被觀察的情況下,人的內心其實是難免會產生一些警惕的感受,我們會希望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所做的合乎觀察者的內心想法,但同時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對于我們的行為進行肯定。而當我們接受到要求時,我們可能也會產生一些抵觸的情緒,因為對于某些時候的我們而言,其實我們不一定會察覺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情時是否不合適或者不恰當,也有可能因為我們所接受到的這份要求里,并沒有在我們身邊其他人身上所體現,那么這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印鑒的問題。
第二個角度,從觀察者的角度出發,我們可能會希望自己能夠在觀察的過程中,更好地察覺到一些值得提起的因素,或好或壞。那么這時候我們站在觀察者的角度上時,我們就會產生一些對于他人行為方式的一個要求,但是這時候的我們可能不一定能夠意識到自己身上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而這也是很多時候我們所提的建議和意見不受他人采納的原因。
所以,律人必先律己,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哪一方面以何種態度何種方式來完成事情,那么我們首先也應該思考自身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畢竟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許多時候孩子其實是以我們為榜樣進行模仿做事方式。希望孩子的未來是什么模樣,就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