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我們可能常常會說這么一句話:“我是為你好。”那么這句話的分量其實是非常重的,我們要清楚一件事情,對于我們說出的話,我們不應該只是覺得自己應該說出這句話,我們更應該考慮的其實是,這是否確實是我們內心的一個真實想法,而我們又是否真正地做到了我們所說的內容。而這其實就是思考和表達之間,我們是否能夠做好對于這二者的權衡的配合問題了。其實我們也能夠理解,父母對于孩子的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未來過上好的生活,擁有屬于自己心里的那份期望。但是我們在許多家長以及孩子們進行溝通時,我們發現,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通常在愛的表達上可以做得更好,也更真實,而對于年齡大些的孩子,以及我們的家長們而言,其實很難很好地做到自己對于他人的表達,或是因為較為收斂,又或是缺乏真實感。那么這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我們的傳統觀念所影響,因為在我們的傳統觀念教育中,其實我們一直會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我們要在表達的時候做到含蓄收斂,不管對于正面表達還是負面表達,我們都會更習慣于這種想法。所以在這樣一代接一代的影響下,其實這種教育觀念已經是比較深入人心的了。
但是對于今天的我們,在和家長孩子們進行了更為深入的交流溝通后我們發現,其實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們對他人所表達的情緒,但是我們也發現,這樣的行為方式其實更加適用于我們表達負面情緒的時候,因為在我們表達負面情緒時,因為自身心情影響,有些時候可能會將這份負面情緒過度地傳遞給他人,那么這時候其實是比較不利于我們和他人的人際交往關系的。但我們認為,對于我們在表達正面情緒時,我們其實并不需要去刻意地隱藏自身所想表達的意思,因為在自己刻意隱藏的情況下,可能會容易讓對方覺得自己的這份正面情緒不夠真實,這樣所造成的后果反而不是正面,而是負面的。所以我們今天想在這里和我們的家長孩子們談一談:其實不管是對于我們的家長,還是對于我們的孩子們而言,學會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愛很重要。
我們近期做了一項調查,是關于我們在對于他人表達愛時的方式以及最終的效果。經過這項調查,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超過一半的調查者表示,自己會覺得直白或者說直接地向他人表達自己內心的那份愛,是一件有些尷尬的事情,并且有些時候還會擔心自己的這份表達會不會并不被他人尊重。開始覺得這樣的想法有趣,但是細思過后,我們發現,這樣的想法并非毫無原因,因為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一些這樣的情況。所以我們又針對這些現象去做了一些調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我們發現其實出現這種結果的問題并不在于我們直白地去表達愛,二是我們沒有在表達愛的這個過程中正確并且恰當地把握好角度,所以才會導致沒能收獲好的成果。
經過一定的分析,并結合我們以上的調查結果后,我們得出了關于我們在向他人表達愛時需要注意的幾個要點,如下所述:
第一,發自內心地去做這件事,會更具備真實感,也能夠更好地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這份心意。其實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我們部分家長在向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愛和關心時,有時候其實是比較刻意的,我們可能會在某個瞬間,認為自己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愛和關心,但是其實我們并沒有考慮過孩子在這個時候,是否確實需要這份愛和關心,換一個方式,我們應該在孩子遇到一些困難時,自己發自內心地覺得這個時候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愛和關心,否則,一味地愛和關心下,孩子很有可能會對于我們的家長們產生很強的依賴性,認為家長們對于自己的愛和關心是必要的,這是不利于孩子們的獨立成長的。
第二,把握一個度,可以讓這份愛和關心更好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我們對于孩子的愛和關心,其實很難去把握好一個度,在我們的生活中,或是較為含蓄的表達,當然也有非常過度的表達。而這種過度的表達其實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是不太有利的。
所以,和孩子一起學習愛的表達,是我們的家長們和孩子們在人生中的必修課,學習好這門課,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過好生活,也幫助我們更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