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的文章中,我們常常會和我們的家長孩子們談及關于家長孩子們對于內心中“家教老師”這一存在的認知問題。其實在這當中,我們之所以會比較頻繁地和我們家長孩子們談及這一話題,也是因為我們在與家長孩子們進行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大部分家長孩子們對家教老師這一存在有著不太正確的認識,比如有的家長會認為如果孩子學習不好那么就為孩子請來一位家教老師就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成績,而如果家教老師在給孩子的授課進行了一段時間后,對于孩子自身的學習情況沒有太大成長,那么就說明這位家教老師可能資歷或是能力不太夠。
那么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并不是的,因為在老師們進行“教”和孩子進行“學”中,這是兩個過程,是兩個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過程,而并不是一個貫徹到底的過程,而對于一個事情的發展過程中,尚且難以避免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更不必說這是兩個過程共同進行,所以除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之外,更為不可避免地是這兩個過程在進行時的“互相影響”。也正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教學過程進行時的“老師”和“學生”這兩方,如果具備一個比較高的教學契合度,那么也就對于這個過程的順利進行有一個非常好的幫助,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此前常常談及教學契合度的問題。
那么說了這么多,也應該來談一談今天的主題了,我們此前和家長孩子們談及對于家教老師這一存在的認知時,大部分時候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家教老師不是萬能的”。而今天我們想在這里和眾多優秀的家教老師們來談一談對于自身職責所在的認知問題。對于家長孩子們而言,總是希望我們的家教老師們能夠更大地發揮自身能力來幫助孩子們的學習,事實上這也是每一個老師內心所向。而對于我們的家教老師們而言,其實在某時候可能對于自身職責所在也有著不太清晰的認知。所以我們今天放在這里談一談。
事實上,為了廣深家教網全體老師的水平素養維持,我們在每一年里都會定期進行至少兩次的抽樣調查。對于這個抽樣調查,我們一般會采取兩種方式同步進行,我們會面向廣深家教網全體教員,首先進行一部分有目的性的抽樣調查,比如對于今年授課時長較長和較短的老師,我們會優先列入調查的對象名單中。其次我們還會挑選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家教老師們進行情況了解,比如對于評分較高或是較低的家教老師進行調查,又或是對于本年度一些新加入家教團隊的老師們進行大致情況了解。
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個情況調查的過程,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發現教師團隊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并提升教師團隊整體素質水平,建設一支更為優秀的家教老師隊伍,所以在這個調查過程中針對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老師們進行調查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我們也會從家教隊伍中的剩余教員里隨機抽取部分教員進行情況了解調查,這是我們認為進行一個調查想要獲得科學數據所必須的安排。
那么在調查中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定的問題,在這里面,從家教老師們對于自身職責認知方面,就存在有家教老師的認知不太正確,存在兩種極端:一是認為自己既然是家長孩子們所請來授課的家教老師,那么也就勢必要幫助孩子的學習達到一個絕對的好成績來,否則就是對于自身水平以及家長孩子的辜負;一是認為自身僅僅只是作為一個家教老師,只要為孩子在課外做好課外輔導就好了,而對于孩子的具體學習安排這個卻并不怎么需要上心。
調查中表現出這兩類傾向的老師們都已經被我們約談,因為不管是這其中的哪一種教學思維,其實都并不利于教學這個過程的進行,我們猜想可能家長們并不覺得第一種情況不好,相反可能更為想要為孩子請到這樣的老師。但我們想說,如果一個家教老師存在有這樣的想法,這對于教學的進行其實并沒有一個好的幫助,相反是在為這個過程增添了壓力。本身對于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有擔心教不好的壓力,學生有擔心學不好的壓力,而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對其施加額外的壓力,那么這無疑是非常不利于教學過程的進行,也就很可能更難收獲一個好的教學效果。而對于第二類,毋庸置疑,這對于自身和家長孩子都非常不負責,自然也是不好的。
所以,對于家教老師這一存在,不管是從家長孩子們的角度來看,還是對于家教老師本身,具有正確的認知都是對于教學過程是否能取得好效果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