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與家長朋友們說:教育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需要我們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做好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其實也知道,在對于做好孩子教育這件事情上,我們的家長朋友們常常會去想方設法尋找一些好的方式方法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并做好成長,但是在我們對于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點也是我們常常容易忽略的,那就是:了解孩子的想法。
我曾經聽過一位孩子在與我們的工作人員老師聊天時,在談及自己與爸爸媽媽之間的溝通,孩子提到了這么一件小事:他說自己在每次與爸爸媽媽出去游玩的時候,其實自己并沒有很看重好玩的,相反比較看重好吃的,而如果當次出去游玩時,爸爸媽媽沒有給他買好吃的,那么這時候孩子就會不開心,但是他又不知道該怎么開口和爸爸媽媽說,怕爸爸媽媽指責他不懂事,說外面的東西不安全不健康等等。其實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在這件事情中,我們就能很明顯地發現小孩和爸爸媽媽之間的溝通工作,一定是沒有做好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教育,也一定存在因為溝通工作做的不好所引起的問題。
了解孩子想法,是做好教育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步驟。我們在對于孩子去做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其實更多時候會覺得依賴于自身的生活和成長經驗或許就能做好對于孩子的教育,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才是自身成長過程中的主角,我們忽略孩子的想法,其實是在孩子的教育中加入了強烈的自我感情色彩,這種時候,對于孩子而言,孩子自身的想法被忽略,有一些期望可能沒有被達到,又或是孩子感覺自己對于一件事情的規劃被否定了,那么這時候孩子很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甚至于此后也會對于與家長朋友們之間的溝通出現抵抗情緒,這是非常不利于教育的。
所以,要想做好孩子的教育,我們不僅僅要思考怎么做好,需要做好哪些方面,更要思考孩子對于這個教育有沒有什么想法,讓孩子參與進來,不僅能激發孩子自身的積極性,更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從而產生對于自身成長教育的正面情緒,更好地做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