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的文章中,“關于學習的好習慣分享”這一專題,我們已經與家長孩子們討論過幾個好習慣的分享,也收獲了比較不錯的反響,近期也有家長朋友們提及對于這一專題的關注,正巧近期我們也有一些想法想和家長孩子們分享。而今天,我們同樣想在這里和我們的家長孩子們做一個學習的好習慣分享,我們要鼓勵、培養孩子養成“敢于發問”的好習慣。
敢于發問,其實不僅對于孩子們而言,有時候我們大人相比于孩子們可能甚至做得更差。大部分孩子在年齡較小的時候,因為認知面小及好奇心等個方面原因,可能會更愿意也能夠做到更積極地發問,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在“大膽發問”這件事情上也可能會做得更差。因為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在生活中的認知面上有所拓寬,同時在生活中可能我們會遇到自己大膽發問,但是卻收獲了不好回應的情況,慢慢地我們也可能會更愿意在一切不確定或者不了解的事情上,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判斷去做決定。但是不能做到敢于發問,有時候是會導致我們在生活中容易出現犯錯的情況,尤其是對于一些關鍵的節點,這樣對于我們想要在一件事情的完成上取得好的結果是沒有幫助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對于工作還是其他方面,出現錯誤對于我們而言可能影響或大或小,而大部分時候,一點小的偏差就可能對于我們或是周遭環境產生大的影響。而放到孩子的成長上,這些影響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對于我們的孩子們而言,成長過程的每個大大小小的經歷都是非常至關重要的。
而敢于發問這件事,對于孩子們而言,影響究竟在哪呢?可以大致總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可以鍛煉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二是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勇氣和自信心,三則是對于孩子的認知面有所幫助。在這里我們簡單展開說一下。對于第一點——鍛煉孩子的思維邏輯能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許多時候可以輕易發現,自己在一個事件里的成長,往往就在于對于問題的發現、思考和解決,所以對于我們而言,如果希望自身能夠有所成長,其實就需要盡可能多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認知和思考的建立過程。所以敢于發問其實就在于孩子這時候對于這一點存在有疑問,敢于表達出來這不僅是對于問題的一個梳理過程,更能夠推動建立對于疑問解答的一個過程。而對于第二點——培養孩子的勇氣和自信心,這點其實也很好理解,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如果能夠敢于發問,而在孩子收獲到一個正向回饋后,同步孩子也將在之后能夠更加具備勇氣去提出自己的問題,解決內心的困惑。而對于第三點,更不必多說,敢于發問所解決的其實就是孩子內心的困惑,所以對于認知面的糾正和拓寬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有所幫助的。在做好了解影響基礎上,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培養孩子養成這習慣。
對于培養孩子養成敢于發問的好習慣,有兩點是關鍵因素:
第一,鼓勵孩子敢于發問。我們對于孩子的鼓勵,永遠是最為有力的培養方式。鼓勵孩子敢于發問的重點影響,其實在于我們給了孩子一個積極的信號:發問是正確的、好的。這就夠在很大程度上給予孩子勇氣去敢于發問。讓孩子建立這個認知,這是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孩子有了這個認知,才有可能去付諸行動。
第二,在孩子發問時予以積極回應。不少孩子在隨著年齡成長后,不敢大膽發問的原因,其實大部分時候原因就在于孩子可能在此前發問的過程中,收獲過一些不好的或是不太正向的回應,因此對于孩子內心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可能是受到了打擊,因此孩子可能會認為大膽發問不僅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還可能會收獲一些批評、打擊等等。所以這會給孩子對于“大膽發問”這件事情建立一個不好的認知印象。所以在孩子向我們提出問題時,我們也要盡可能予以孩子積極回應,讓孩子感受到這份力量,孩子自然也會更勇敢地大膽發問。
當然,對于孩子大膽發問這件事情,我們也要注意做好引導,我們不僅要鼓勵孩子大膽發問,更要注意引導孩子在進行思考后再行發問,不能一有問題就發問,而是應該先進行思考,經過自我的思考,對于事物有所認知和想法,再對于其中自己認為存在疑慮的點進行發問,或是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確認正確與否,這才是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