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們晚上好,今天我們想和大家坐下來認真聊聊那個讓不少家庭輾轉難眠的問題——孩子接受家教輔導后效果不明顯,成績沒有起色怎么辦。這個話題可能觸碰到了很多家長朋友的心事,我們特別理解各位的焦慮和困惑,更明白大家深夜查看孩子試卷時那種五味雜陳的心情。
請相信,我們此刻的對話不是要評判誰對誰錯,而是想和大家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在開始深入探討之前,我們建議各位家長朋友先給自己和孩子一個溫柔的擁抱。當教育投入沒有獲得預期回報時,很多家庭會陷入互相責備的怪圈:家長質疑孩子不用心,孩子埋怨家長給壓力,這樣的情緒對抗往往讓問題雪上加霜。尤其是,對于為孩子請家教輔導這件事情,雖然看似只是請老師,再到老師為孩子做家教輔導,但實際上,對于這件事情上,我們需要做的還是蠻多的,從前期挑選家教輔導老師,就需要做好非常多的準備工作,比如要分析好孩子的情況和需求,以及對于過程中家教輔導老師與孩子的適配度,還要挑選家教輔導老師的能力專業度等,種種因素都需要我們做好考慮。事實上,教育效果受到的影響因素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需要大家共同保持理性和耐心。
關于補習效果這件事,我們首先要和各位家長朋友明確一個基本認知:教育不是即食快餐,而是需要文火慢燉的功夫菜。有些家長朋友可能會發現,孩子明明每周都在按時上課,作業也認真完成,但月考成績單上的數字就是紋絲不動。這時候先別急著下結論,不妨和孩子坐下來一起翻翻作業本,看看錯題本,可能就會發現那些細微的改變:某類題型的錯誤率下降了2%左右,作文里開始出現老師劃線的精彩段落,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進步,正是量變到質變的前奏。其實即使是對于我們自身而言,在做工作或是生活里的一些事項過程中,每件事情也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不是能夠一蹴而就,即使我們已經配備了最好的資源,但是往往想要達到最終理想的效果,也需要我們付出耐心和細心,做好過程努力和等待。
在遇到輔導效果不理想時,我們建議家長朋友可以嘗試建立三維觀察法。首先是時間維度,把觀察周期拉長到三個月,制作一張成長曲線圖,記錄每次小測的具體得分而非單純排名;其次是內容維度,不要只看總分變化,要細分到每個知識模塊的掌握程度;最后是心理維度,注意孩子面對難題時的情緒反應是否比之前更穩定。這三個維度就像三棱鏡,能幫助我們更立體地看到教育投入帶來的真實改變。
當我們發現輔導確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首先要做的是搭建溝通的橋梁而不是審判的法庭。很多家長朋友容易陷入質問模式:老師上課講的都聽懂了嗎?布置的練習題都認真做了嗎?這種單方面的詢問往往讓孩子產生防衛心理。我們更建議采用傾聽者的姿態,比如問問孩子最近補習路上有沒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或者問問哪些知識點學起來特別費勁。當對話氛圍變得輕松,孩子才愿意吐露真實的學習感受。在分析具體原因時,我們特別提醒家長朋友要注意五個關鍵要素的匹配度。
第一是教學節奏是否與孩子的認知速度合拍,有些孩子需要更多消化時間;第二是知識講解方式是否符合孩子的思維特點,視覺型學習者可能需要更多圖示;第三是師生互動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情感聯結;第四是作業難度是否處在最近發展區;第五是家庭環境是否給予了適度支持。這五個齒輪必須同時咬合,教育效果才能順暢運轉。關于教學方案的調整,我們建議家長朋友可以嘗試分層優化策略。如果發現基礎知識存在漏洞,就要暫停拔高訓練,先夯實地基;如果是解題方法不熟練,就需要增加同類型變式訓練;如果是考試技巧欠缺,就要專門進行限時模擬。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當好觀察員和記錄員,及時和輔導老師分享孩子的學習細節,比如某個知識點反復出錯的具體情境,這些信息往往能幫助老師更快找到癥結所在。
家教輔導不是一蹴而就的急救針,而是對于孩子的學習一種輔導提升方式,來幫助孩子找到問題和癥結所在,然后還要找到適合孩子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癥結。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下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