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根據記憶規律適時復習是一個必要的教學環節,教師針對相關的重點內容和重要技能,設計相關習題,引導學生瀏覽教材,喚起回憶,形成完整印象,減少課堂復習中深化知識的阻力,這就是問題引導法。
由于學生滿足于對教材的第一次學習,不愿深鉆課本,在教學中采取問題引導法則能予以彌補。本文就設計問題和進行引導方面作些探討。
一、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1、 激發動機
學習的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激勵作用,它直接決定學習的最終效果。問題的提出應該使學生跟自己的學習目標聯系起來,產生學習的動力。布置的習題應該選學生比較模糊而又必須搞清的內容,選在各種考試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內容。訓練的方法應該具有較大的遷移性。從而使學生對教材內容引起重視,強化性的進行復習。
例如,高一代數第一章,可將幾個常見冪函數的圖象畫在同一坐標系中,再將幾個常見指、對函數的圖象畫在同一坐標系中,復習時,可以根據圖象設計相關問題,同學們以兩類圖象作為思維的依托,通過數形結合、類比、深化知識,解決相應問題,就能較好地把握該章內容。
2.引人入勝
布魯鈉說:“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提出的問題引人入勝,往往能達到最優化的學習效果。例如,引導學生反思,遞進式提問,進行縱橫類比等都是設計問題的可取方法。
3.具有梯度
只有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使他們在學習中克服困難,取得更大的進步。為此,設計問題應該由易到難,既使是針對某一內容只給出少量習題,也必須易難結合。學生解答比較簡單的問題的成功喜悅可以激勵他們完成比較復雜的練習。
4.利于討論
學生在討論問題時,大腦的思維活動特別強烈。討論不僅能加深他們對問題本身的了解,而且能使他們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解對數不等式,如果不等式中含有參數,就更能吸引學生,更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全面了解學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面向全體
教師必須以學情為基礎,觀察了解最能反映全班學習情況的學生(即眼上學生),發現大多數學生難以解決的帶共性的問題,對所設計的系列問題,可以進行全班性的提示。
2.分類指導
不同程度的學生應給予不同的引導,對中等程度的學生給予一般性的提示,對低程度的學生則可以給出比較明顯的提示,使之力所能及,各有收獲。
3.適時點撥
布置問題后,首先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自覺地進行鉆研,然后在學生經過了再三思考,而且教師掌握了學生解題時的難點的情況下,再開始有針對性的引導。
4.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首先可不講問題的本身,而是先講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 。例如已知a>b>0求a+ 的最小值時,將a寫成了(a-b)+b,可由此引導學生將|Z|寫成:|Z+ +i-( +i)|,從而解決 |Z+ +i|= 的條件下,求|Z|的最大值、最小值的問題。
已經討論過的問題可在課后將解答公布出來,既可及時反饋,又能使學生主動掌握方法。
問題引導法旨在引導學生鉆研教材,自覺回顧所學內容和方法,它以解決問題為契機,達到變被動復習為主動復習、鞏固雙基、為進一步學習鋪平道路的目的。這是一種教學形式與學生學習心理規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