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問題在探究中的意義;教師引導課堂的能力;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相互協作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結論幾乎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現在讀者的面前,讀者體會不到探索和發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很難達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況。” 這段話深刻地切中目前基礎科學教育的要害。課堂采用啟發探究式的講法,便能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同時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有目的的相對獨立地進行探索研究,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究式教學是靈活多樣的,但它的核心是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所以我認為:
1 問題在探究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是探究的出發點和動力,科學發現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過程,科學發展史告訴我們,一門學科在某個時期提出的問題愈多,這門學科就愈有活力。因此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和思維動機的激發是探究式教學獲得成效的關鍵。
例在“探究串聯電路中電壓的規律”這節課中,教材中直接提出了各部分電路的電壓與總電壓之間有什么關系的問題,然后讓學生提出猜想并進行實驗論證,整個過程看起來很符合探究式教學的模式,但卻缺少了探究式教學的靈魂----即讓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若將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進行設置,例如問題一:照如圖所示測出甲燈兩端的電壓是多少?
問題二:照如圖所示再測一下甲燈兩端的電壓是多少?
問題三:你發現了什么?猜猜為什么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問題四:你能用實驗證實你的猜想嗎?
這樣的問題情景創設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發現問題的機會,也給他們對問題的猜想提供了適當的依據,效果當然會好很多。
2 由于探究課給了學生更多的思維活動空間,所以教師引導課堂的能力顯得更加重要。教師課前設計的具有系統性、邏輯性的提問,教學中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地得以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備課中的設計,應圍繞提問的中心內容,根據學生答問的反饋信息,適當變通.對難以回答的問題采用分解、誘導的方法,把問題分成幾個具有一定梯度的小問題;對回答不明確、不全面、不深刻的學生,可進一步追問;對離題的回答,要及時改變語言角度或改換提問方法,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使他們答出正確的回答.
3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相互協作的能力是探究課的主要目的,解決思路往往比結論更為重要.學生只有學會了思考,才能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多問幾個“為什么”,多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當教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定難度時盡可能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這樣不僅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且能達到學生間相互交流思路,相互啟發,取長補短的目的,從而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探究式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是未來基礎學科教育的發展方向。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究式教學發現,課堂的學習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對物理學科充滿了興趣,對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充滿了渴望,通過探究式教學,培養了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分析論證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互相合作和實事求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