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只注意活動的多樣性而忽略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了解。
2. 設置活動時只注重情景的創設而降低了思維的成分。
3. 重視課件設計的精巧而忽略所設計活動的真實效果。
二、 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我認為,要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學習以及對英語文化有了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在設計活動時,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對學生來說,“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林格倫對興趣的調查結果證明,興趣占影響學習成功因素的25%,占影響學習失敗因素的35%。可見,興趣對學生學習成敗的重要。所以,教師要想盡辦法上好每一節課,使單調乏味的反復練習變得活潑生動、妙趣橫生。
新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相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喚起情感共鳴,引起學生興趣。如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英語(下)第二冊L39 Paul’s Day,可提問:“Why doesn’t Paul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第三冊L14 Jim’s Train Ride,可提問:“What did Jim think the train was like?”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給文章續上結尾。這樣的提問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躍躍欲試,設想了許多種情況,令人開懷大笑,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這樣展開教學活動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當然,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續不斷。教師應做到備學生、備教材,精心設計每一節課,使其有趣味性;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量多揚少抑,哪怕這個學生僅僅取得一點點進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要做到激活學生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探求知識,使之成為樂之者。
(二)準確把握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部分論述了語言教學與學生全面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并指出: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形成運用英語的技能,而且要磨煉學生的意志,陶冶其情操,拓展其視野,豐富其生活經歷,開發其思維,發展其個性,提高其人文素養。英語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都必須以人為教學對象,致力于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并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的靈魂。我認為,情感的目標、能力的要求不是某一天或某一節課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要通過教師利用課程資源去熏陶,通過創設情景和氛圍由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通過潛在積累而獲得。
1. 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有人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有了情感,知識就有了生命,學生就會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價值。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是依附于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對學生來說,真正引起積極情感體驗的就是知識本身。所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伴隨著知識的產生、發展,教師要善于營造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選擇一些生動有趣、富有哲理、聯系生活的文章段落,設置活動。教師要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平時的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帶著積極的情感去學習,去體驗,去感悟,并在此過程中培養情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產生興趣,積極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2. 關注學生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始終存在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有一個態度、感情傾向的,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教師要善于暢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移情換位,思其所思,憂其所憂,樂其所樂;要善于發現和有效利用教學資源,把消極的變成積極的。如教學第三冊U11 L42 The Great Green Wall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1998年長江流域洪水暴發時的場景,那驚天動地的場面震撼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接著提問:Why did it happen?再回憶另一番景象:樹木被亂砍濫伐,河流干涸,風沙彌漫,塵土飛揚,讓學生再次領略大自然無情的一面,并且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狀況的?緊接著因勢利導:What can we do with it?這種嚴酷的場面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激發學生不停地思考———這是因為人類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所引發的一系列嚴重后果。通過情境設問,激發了學生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熱情,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老師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生活和情感的積累,促使他們開始注意這些平時沒有思考或者沒有認真考慮過的問題,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沖擊和碰撞中,在模糊與清晰、體悟與思考中,在自我的融合、升華中,在挑戰和震撼、感動和鼓舞、陶冶和凈化后,帶回一顆“豐盈的靈魂”。
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良好的氛圍,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情感滲透的力量,喚醒了沉睡的潛能,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與探究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智能的發展。他們感受到了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產生了答辯的欲望和反應。
(三)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 和創新思維,增強學習自覺性
任何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都是通過思維實現的,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是提高學生心智技能的關鍵。而學生正確思維能力的養成,普遍受教師教學方法的影響。思維的創造性是指新異情況或困難面前采取對策,并能夠獨特地解決問題。教師要有意識地從思維的多向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知識,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創見性。如讓學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時,可引導學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或“No, I haven’t.”的回答,要廣開思路,要求每個學生在做肯定、否定回答時,附加不同的句子,這樣才會得到以下極富生活氣息的回答:
Yes, I have. 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
Yes, I have. I’ll never forget it...
No, I haven’t. How I wish to go there!
No, I haven’t. 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任何一節課,都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教師不管以哪種教學方法為主,采用何種教學手段,都必須以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為基礎,根據教師本人的特長而定。一般說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有助于調動學生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發展能力,要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遵循認識規律,啟發學生思考,還要注意適應面向全體和突出個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特別是幫助所謂的“后進生”制訂短期容易達到的目標,幫助他們達到目標并及時給予真誠的鼓勵,促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糾正學生的保守態度和嫉妒心理,向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念、高尚的思想意識,并身體力行地發動學生,促成他們充滿活力,積極向上,勇于表現,以適應現代生活的要求。
(四)改變教學方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能力
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是學習者由學會到會學的質的飛躍過程。認知學習理論也強調,學習是有目的、 有計劃、有策略的,教師在考慮如何教學生的同時,也要考慮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使他們既學會知識,又掌握學習方法;既提高學生覺悟,又指導學生行為。外語教學絕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簡單傳授,而是通過語言進行的一種潛移默化的跨文化交際過程,教師的教學在于如何教會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解決英語語言中的問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比如教字母吧,26個字母說起來很簡單,但真正教得快、教得準、教得好,讓學生學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師都能這樣做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幾個字母,依次教完就過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讓學生做字母排隊游戲,分組進行字母排隊比賽,教唱字母歌。這樣做學生學得快而好,還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反應靈敏能力和集體觀念。兩種做法,兩種效果,前者索然無味,后者其樂融融。
(五)要正確、合理地使用評價方式
學生是在“參與活動———得到評價———修正思維———再次參與活動”這樣的循環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促進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的(《課程標準》)。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活動效果的評價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評價應以激勵為主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以鼓勵性評價為主。教師的鼓勵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但這種鼓勵也應注意實效,合理恰當,特別是不能一味地迎合學生的喜好而一味地表揚學生。例如,我曾發現有的教師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正確就讓全班同學鼓掌,這樣的評價實際上已失去了評價的作用和意義。總之,任何形式的評價都應注重其合理性,注重其實效。
2. 評價應體現發展性
任何評價形式都應關注對學生發展的作用。在教學中,應提倡形成性評價和終極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初中階段的形成性評價要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不只是對簡單的微觀語言行為的評價,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在完成綜合性語言任務中表現出的自主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人討論、合作、溝通和協調的能力,有條理地展示任務成果的能力。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學生從被動接收評價轉變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的參與者,有利于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 評價應注重實效
任何形式的評價都須注重實效,否則活動也就失去了真實的意義。例如,合理、恰當地應用多媒體手段評價學生的課堂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興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而如果濫用多媒體手段,非但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降低教學效率。又如,我們提倡評價形式的多樣性,變化多樣的評價形式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但活動中我們應注重實效,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和實際需求,減少流于形式的活動,克服盲目性。
總之,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于平時的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后實踐,在實踐后反思,在反思后改進,在改進后再學習。如此地潛心鉆研與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從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