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有標準嗎
多數家長心目中的“健康”標準至少落后半個世紀。由于歷史原因,中國人多健康的理解曾經很長時間停留在身體層面上。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騰飛,穩步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質量。“吃講營養”的問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關注,科學育兒知識日益普及,孩子們的基本營身體素質普遍提高,當代青少年身高體重較之兩代人大幅度上升。于是,人們樂觀地認為,至一代中國孩子時中國歷史上最健康的一代。然而健康觀念和世界觀念相比至少落后了半個世紀。當代青少年身體發育前傾、心理發育滯后、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對這種落后的健康觀念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結合現代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專家們引申出判斷孩子身心健康的如下標準:生理健康的標準:軀體和神經系統發育正常,沒有遺傳和傳染性疾病。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意味著個體對環境高效而滿意的適應,在這種狀態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潛能到開發,人的價值能夠實現。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通常具有以下的特征:智力正常,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和求職欲望;自我意識明確,對自己有客觀評價,能接納自我;情緒穩定,能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人際關系和諧,樂于交往,能夠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對環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心理和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需要一個判斷孩子身體發育水平、心理健康發展水平的常模“。所謂“常模”,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同時期大多數孩子達到的平均水平。
由于孩子成長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我們無法判斷哪一天是孩子的轉折點,當時,根據我國規定的幼兒園、小學入學年齡以及順序推延的初中、高中、大學的入學平均年齡,家長可以大致把握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并據此了解自己的孩子與多數孩子身心發育水平的差異。從身心兩個方面關注孩子成長,要求家長在用營養方面合理的飲食、科學的作息制度、足夠的戶外體育活動強健體魄的同時,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需要,用開放的心態接納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切問題,用真誠地理解給孩子可靠的心理支持,用高品位的精神食糧滿足孩子扣問自我,認識自我的需求,始終懷抱對生命的好奇,幫隨著孩子人格的成長。